1919年〈臺灣教育令〉發布後, 同年3月,總督府發布「臺灣公立高等女學校官制」,在臺北與臺中分別設立一所二年制的公立高等女學校,於4月1日開始實施,為公立臺北高等女學校的建校起源。
總督府並選定臺北市內的三板橋庄東門外的官有建築地作為校舍所在。在校舍未完成前,先在艋舺西門外 街的臺北高等小學校(今福星國小)授課,1919年9月22日遷移至新校舍。
1920年8月10日,總督府宣布新的行政區劃,臺北高等女學校校址改為臺北市幸町15與16番地。
1921年4月,總督府將全臺高等女學校的名稱與修業年限進行變更,臺灣公立臺北高等女學校正式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除原有的二年制外,再新設四年制之修業年限。 依據1922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教育令,1923年臺北第二高女開始招收臺籍學生。
在1945年5月31日臺北大空襲中,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也遭炸受損。
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來臺接收,政府各單位均先使用日治時期留下的廳舍建築作為辦公處所。1947年5月16日,臺灣省政府農林處搬遷至臺北第二高女校舍;1949年12月2日,農林處升格為農林廳,1956年隨臺灣省政府遷至臺中霧峰,遷離後空下的廳舍,1957年成為臺灣省水利局辦公空間。
1958年,水利局與其他單位遷入當時位於監察院現址的臺灣省政府第二辦公廳,其原使用空間騰空後,先移交行政院,再轉撥立法院使用。
1958年4月1日,立法院遷入此一歷經農林廳、水利局辦公的地點,即舊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今日的中山南路一號院址。
舊臺北第二高女校舍撥交立法院後,建築受損部分於1958年10月修繕完成,立法院於11月1日遷入辦公。
二高女時代的學校禮堂成為交誼廳,可容納約三百人開會,但無法容納所有立法委員同時開會,只能作為臨時集會場使用,立法院仍須借用中山堂舉行大會, 直到新議場於1962年2月落成啟用。
就這樣,立法院棲身高中校園至今,這是民主台灣的福氣,還是恥辱?
棲身代表暫時性,1958年至今已經65年,整整兩個世代的台灣人,這個現象合理嗎?台北人、中央政府對此真的沒有特別意見嗎?
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建物修建完工時間為1960年,由立法院發包並委由陸根記營造廠興建,為地下1層,地上3層之RC造建物。
政府選擇原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做為立法院院區後,為了滿足國會所需要的議事空間,於原本操場位置興建白色的議場大樓,並於1962年2月23日新建議場啟用,該屆會議是立法院第1屆第29會期第1次會議,由立法院院長黃國書擔任主席。
議場構造型式如積木堆疊,頗似昭和11年(1936年 ) 落成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但外觀更為簡潔,幾乎完全摒除裝飾,僅以菱形鏤空圓洞的造型圖案點綴立面,表面則覆滿白色的二丁掛面磚。
合理嗎?過時嗎?改革契機何時到來
這是立法院牆壁上刻的文字: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赤氛瀰漫,政府遷廣州而重慶而成都而在臺灣,翌年三月一日蔣總統親政事以是基地規復大陸,先一月立法院第五會期集會於台北市中山堂即其地設院址,四十七年四月院會通過組院址遷建指導委員會遂定今址,四十九年十一月議場肇建朞年工竣既崇既固,昭隆治體爰刊樂石,用紀經始,
黃國書譔并書 中華民國五十年十一月穀旦
這種文字,這種碑文,這種拼裝車,台灣人要到何時才能找到契機,重新打造屬於民主台灣的國會山莊,期待中。
漁夫的創作
那一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