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張圖很妙,現場是烏日都市計畫區。
一間生產力頗高的工廠廠房分屬兩個都市計畫區,一個是烏日前竹區段徵收區的細部計畫,另一個是烏日擴大都市計畫農業區內原非都市土地丁建轉零星工業區。協力鏈看起來不像是昨天才成立的臨時性公司,1987年成立至今,不但具備一定規模,且在齒輪產業也具有一定聲名。
工廠廠房本來位於同一筆土地頭前厝南段233號,在非都市土地屬於丁建,因為分屬兩個都市計畫區,一宗土地被逕自分割成三筆土地,導致工廠廠房10/9屬於零星工業區,10/1廠房被納入前竹區段徵收道路用地,面臨部分拆除命運。
問題解決要回到這間工廠是否為合法建築嗎?還是要回到前竹區段徵收區範圍界定前為什麼沒有將整筆土地排除?
1. 如果是前者,這間工廠顯然在1990年代有過改建,原本合法建物身分已然消失,新增的建物不應該受到保護。一國兩制,一國多制,可能導致管制失靈,系統潰敗。
2. 如果是後者,人民擁有的財產權,涉及生產利益,劃設區段徵收範圍者理應盡量避免損及人民財產,盡可能將其排除於範圍外,或者另以同等分區別使其免於被拆除。劃入範圍反而增加區段徵收作業經費成本,導致雙輸。
劃線工程是科學,還是藝術?都市計畫存在的價值是甚麼?
這是大哉問,也是價值之爭。
都市計畫希望促成有秩序的發展,這是目標,還是前提?
1. 如果是目標,我們當然要問,從過去到現在已經累積的現況,如何面對?已經存在的歷史共業,包括非都市土地亂象,我們可以視而不見,先剷平後規劃嗎?
2. 如果是前提,面對相對缺乏秩序的現況,我們要選擇左閃右避,進行最小改變,最少破壞嗎?這麼做,都市計畫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劃線,調整範圍的拉鋸已經多年,還在繼續下去嗎?人民的聲音一次又一次的吶喊,堅持原則?網開一面?除此之外,還有甚麼選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