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線西國中校園一偶,一塊年代久遠的木板上寫著三個大字: 曉陽亭。
這是甚麼?1968年6月1日,當時的線西國中還是線西初中,兩個月後8月1日,線西初中搖身一變成為線西國中,因為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上路。
一個台灣島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就此誕生,1968年!
匾額上面有當時的彰化縣長呂世明題字(1901-1992,1960-1968彰化縣長),藝術家歐陽錦華墨寶(鹿港人,1924-2013),56學年度家長會等文字,這樣的文物有何價值?
對非線西國中學生與畢業生的我們,意義不大。
但是對1963年創校至今上萬名進出此校園的人(初中與國中),曉陽亭曾經是他們生活一部分,他們在遊戲的過程中,可能在此進出停留過,國中鄰居住家可能也在此涼亭聊過天,交流過生命感情。
55年後,涼亭荒廢了,鋼筋鏽蝕了,曉陽亭即將走入歷史塵埃,煙消雲散。2023年!
甚麼是文化資產?甚麼是文化資產保存?兩者有前後順序關係嗎?只要不是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就沒有保存的價值,就沒有公共利益涉及其中。
是嗎?
曉陽亭是線西初中進入線西國中的見證者,也是線西人迎接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歷史證據。
當年的一鄉鎮一初中造就了今天的線西,試問,線西國中校園還有甚麼線索可供追憶?國中校園只能除舊佈新,舊的不去、新的來不了嗎?
拆除涼亭很簡單,保存共同記憶,方法很多,線西國中當局有想清楚了嗎?
該拆的不拆,實在可惜。一座飛在天空、只供網路電纜線連接的天橋,卻以很唐突的方式在線西國中校園現身,見怪不怪,線西人好像已經沒感覺了。
對於一個外人的我,這才是該拆的設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