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宗教空間?

一間廟、一間教堂、一間清真寺,然後呢?

信徒住那裏?

信徒如何進出宗教空間?

可以停留多久?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

萬春宮的網站這麼形容自己: 來台三百年,台中藍興媽祖

~萬春宮媽祖又稱「藍興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前稱具傳承藍廷珍創建「藍興宮」之意涵,距今已近三百年;後者則始自日據時期,係信徒對萬春宮媽祖普遍的稱名,距今也逾百年。

台中媽祖於康熙六十年(1721)來臺,時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藍廷珍將聖母駐駕先奉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1723),亂事平靖,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林爽文事件,戰火蹂躪大墩庄店,藍興宮亦遭波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為求社會安定,一度修復廟庭。嘉慶年間,由於廟宇遭風雨剝蝕,地方聞人林開梅、許其昌等募資改建,更名為「萬春宮」;本具私廟性質的「藍興宮」,自此轉變成眾人捐資修建的「萬春宮」。

遊記】台中中區-萬春宮(媽祖廟/台中媽/藍興媽祖/天上聖母) @ 高雄之子-痴傻男孩Johnson的部落格:: 痞客邦::

宗教建築及所在空間

這樣的形容,有人看懂嗎?老實說,不容易。重點是,萬春宮所在位置占地約100多坪,信徒進出與成功路貼近,汽機車來去自如,這樣的空間是宿命嗎?傳達甚麼樣的宗教理念?寺廟周邊地籍複雜,看起來也沒人願意退讓,如此將就,不知是否已經超過百年?

萬春宮走了三百年,為什麼沒辦法整合周邊土地,使其成為中區的信仰中心區。假設其民俗活動依然,這些活動的舉辦只能在廟內嗎?周邊的街道、民房、附屬商業設施各自為鎮,到頭來,民俗活動如何維持?

德國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

網路上隨意找了一間國外教堂,網路上這麼形容:

~聖保羅教堂是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座教堂,是德國重要的政治象徵符號。它是一座橢圓形的新教教堂,建於1789年,完成於1833年。由於它的集中式造型,在1848-1849 年用作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所在地。1848年5月18日,國民議會首次在此舉行,因此稱為「聖保羅教堂議會」。到1849年,制定了保羅教堂憲法。

相片

宗教建築及所在空間

這應該是法蘭克福多個教堂之一。檢視其腹地空間,占據一整個都市街廓,佔地超過一公頃,且與周邊商店及相關設施呈現相容性,這樣的宗教空間,除了建築物外,我們還能看到綠樹、座椅、商業行為,相輔相成,看起來,應該可以停留較久。

感想

這當然不是好壞之分,而是歷史文化傳統導致的現階段成果。

台中市中區或許腹地狹小,且地籍分割、分裂情形明顯,但是,萬春宮假設已經在此三百年,幾百年的演化怎麼會產生這種只有室內、沒有室外,看起來私人大於公共的空間環境呢?

歷史當然會走下去,萬春宮可能還會繼續存在,但是這樣的空間格局,真的是信徒最佳解嗎?

反觀,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一個完整街廓的宗教空間,建築會老舊、可能也會修建與改建,預留的腹地使其有伸縮的空間,對信徒與參訪者而言,這樣的接觸空間兼具公私領域,不知道能否斷言: 永續性較高。

看看國外,想想台中。

宗教建築及所在空間

台中南屯清真寺,占地0.25公頃,且分區為保存區,這是一個外來宗教,但是其企圖心顯然高於在地宗教,為什麼?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可及、可達的目標,為什麼在地宗教設施演化過程中,沒有將此納為重要目標?甚至部分團體的地權還在演化過程中,逐年減少。

創造一定的腹地顯然是宗教法立法可以鼓勵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