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元1943年,大安溪潰堤。根據台中農田水利會紀載,昭和18年 (1943)7月17日,暴風雨驟至,大安溪水氾濫,火炎山堤防(六股)崩潰,農地流失800餘公頃,造成慘重災害與死傷,轄內水利設施俱毀,水利組合旋即動員人力財力,進行復舊,於民國34年7月竣工,後因受二次大戰、物資缺乏、勞力不足等影響,棄精就簡,改為乾砌塊石水渠。

 

客家新聞雜誌201集(2006年)採訪了苗栗苑裡鎮民,得到這樣的資訊:

棚架裡,擠滿了祭拜人潮,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九,苗栗縣苑裡鎮的上館里、玉田里、泰田里,幾乎是家家戶戶、自動自發準備豐盛的祭品,前來這裡拜駁。「拜駁」是苑裡特有的普渡祭典,藉著這樣的祭拜活動,苑裡人祈求庄內不要作水災、闔家平安。當地人說他們「拜駁」已經超過60年了,它的由來和日治時期民國32年大安溪潰堤有很大的關係。 
跟著七十九歲的賴世清,我們走訪當年大安溪潰堤的地點。賴阿伯說當年駁崁斷掉、淹大水,造成千甲良田流失、上千人死亡,那時候到處都看得到水流屍。至於好端端的駁崁、為什麼會被大水沖斷呢?當地人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為了搜羅鐵器、製造武器打仗,便拆護堤蛇籠的鐵網,釀成潰堤慘劇。
塞滿卵石的長筒狀鐵網,就是所謂的「蛇籠」,將多條緊密相連接的蛇籠、覆蓋在靠河床的土堤上,就可以保護土堤。苑裡至今還保留了大概500公尺長、有80多年歷史的傳統的蛇籠。民國十一年也就是大正十一年,日本政府將大安溪堤防及苑裡圳水門興建完成,當時吸引周圍鄉鎮的客家人,結伴移墾苑裡的大安溪河床。 

 

台中故事: 大甲口琴橋

上面是苗栗的故事,大安溪以北、緊鄰苑裡鎮的大甲日南地區,首當其衝的就是幸福里。37年次的翁木榮里長回憶小時候上一代在災害後,沒有人知道誰的土地在那裡,一切只能重新開始。

忍著傷痛,村莊裡的大人撿起滿目瘡痍的河床石頭,開田、重建家園,家裡壯丁多者搬了一趟又一趟的大小石頭,圍出大面積田地而耕,災後重建的簡易圳路就這樣沿著嶇延田埂重新澆灌充滿砂石的土地,口琴橋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誕生,這處翁里長小時候偷閒划水、放牛吃草的地標,已然屹立70多年。 

皇天不負苦心人,歷經一年又一年土壤改良,幸福里四百甲受損田地上開始長出作物,鄉里逐漸恢復生機。現任老人會會長林老先生想到這段故事,不禁露出驕傲的臉神,災後開田的”幸福”寫滿充滿皺紋的臉孔。

這樣的重建故事背後另有辛酸,幸福里災後重建的良田在戰後全被收歸國有,幸福里的農民到今天沒辦法取得農田所有權,一年一甲地租金約一萬五千元,不論耕作還是興建農舍,全部成為無法列管的”未登記”設施。隨著年輕人出走,幸福里的災後開田軌跡可能逐漸走入歷史。大安溪二號水門輸送來的灌溉水何去何從?

口琴橋(大甲區幸福段155、188、200地號)及周邊軟石堆砌而成的阡陌良田是見證苗栗與台中地區,1943年大安溪潰堤重建開田的重要地景,幸福里民應該要同心協力,一起申請幸福農田成為台中市重要文化資產,期待中。

翁木榮里長  1945年口琴橋  1943年開田後的良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