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鹿港大家族姓氏,從小在台中市北區長大,從國小到大學全部在台中完成,因緣際會下,也在中興大學及逢甲大學完成研究所教育,這樣的年輕人選擇從政,應該從那裏開始呢?
這是有趣的現象,也是一個值得地方關心的課題。
一個一輩子在台中市區長大的小孩,原本對台中縣市分治可能沒有太多的感覺,畢竟台中縣有縣政府、台中市有市政府,兩者的治理模式與人情事理可能存在極大差異性。
當這位市區長大的年輕人選擇到縣區從政時,文化衝擊之外,原本縣市分治的差異性可能會讓他點滴在心頭。
這時候的他逐漸積累縣區的文化養分,原本在他身上的市區生活經驗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衝擊。
這樣的政治人物其實是台中直轄市需要的人才,值得栽培,前提當然是: 他要有自覺性,也要從中將累積的資源轉成地方資產,促成縣市資源的整合。
照理說,台中市議會應該要爭取不分區議員(at-large)的機制,讓來自選區的議員可以進一步昇華,進而準備市長選舉大位,這樣的人才是台中直轄市之福。
台中縣市合併,繼續分治?
有了以上認知,我們可以進一步檢視檯面上民選政治人物有多少不同縣市生活體驗?
市長篇: 台中改制直轄市至今出過三任市長,三人皆與台中縣區較無淵源。
1. 第一任胡志強市長出生於台中市舊市區邊緣模範新村,在台中完成高中教育後就北上念書,出國讀書,回國後除了短暫中山大學任教經驗,多數時間生活在北部,直到1990年代中期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才回到台中,進而選上原台中市長及後來的台中直轄市長,顯然他還來不及認識台中縣區,連任之路就受阻。
2. 第二任林佳龍市長出生於台北萬華,從小在台北念書長大,出國念書回國後曾短暫在嘉義中正大學任教,之後入閣回到北部,2005年選擇到台中舊市區蹲點,直到2012年才選上中西東南區立委,2014年選上台中市長,連任之路被盧秀燕阻隔中斷。算起來,他是外地亂入台中,且與原市區淵源較深。
3. 第三任盧秀燕市長出生於基隆,在基隆念完高中後到台北念書、就業,30歲左右來到台中擔任駐地記者,後嫁入台中北區政治家族,進而從台中舊市區出發選上末代台灣省議員及六任立法委員,2018年當選台中直轄市長至今。算起來,她也是來自外地,且定根原台中市區的民意代表,跟台中縣區淵源較低。
當台中市長皆與原台中市區連結性較高,台中縣區的公共事務判讀只能來自幕僚建議,失準的比例當然會比較高,值得注意。同理推之,我們不禁好奇,下一任台中市長熱門人選皆來自縣區(豐原、清水與大里),是否表示台中直轄市正要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值得注意。
市議員篇: 台中直轄市分成14個選區,外加2個平地及1個山地原住民選區(各1員)。受限於歷史淵源,台中直轄市議員選區並沒有打破原縣市分野,原台中市區分成6個選區,25個名額,原台中縣則分成8個選區,36個議員名額,壁壘分明。
如此的政治安排在本質上無法促成縣市之間資源交流,也因為如此,市議員當中具備縣市生活經驗者,各難能可貴。
這也是地方政治人物養成的重要面向,值得選民注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