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到處可以看到這種廣告:
農地一坪30萬元代表一公頃農地價格上萬元,買方想甚麼? 賣方想甚麼?
buyer 買方真的想買農地來從事耕作嗎? 廣告上面清楚寫著: 上面已經有廠房!
seller 賣方真的認為買農地的人會維持農業地景嗎?一坪15萬元的農地,等於每公頃4.5億元,這樣的土地成本需要甚麼樣的農作物來支撐?
更重要的,賣方的農地現場是農耕地,還是早已廢耕多年,長滿建築物的"非農地"?
面對這種現象,價值體系及市場機制,國土計劃部門能做甚麼? 繼續畫設更多的農業發展地區,期待明天會變好?
答案是,甚麼也做不了。
因為真正的問題在,這種農地交易本來就不應該發生。
農地一坪超過一萬元就是耕作成本負擔,那來一坪15萬元、30萬元、50萬元空間。
只是,誰來禁止交易呢? 土地仲介業者的職業倫理有可能變成切入點嗎?成為檢討的標的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這種交易會繼續下去,這種市場機制兩廂情願,且假設的執法拆除永遠不會到來,計畫與實際的差距當然不會變小。
當農地變成商品,且是熱門交易商品,國土計畫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但是,面對這種現實,國土計畫及都市計畫只能被動等待嗎?這才是值得探索的重大課題。
答案當然不是直接與市場機制對抗,而是找到合理路徑,修正農地高度商品化的現象,進而緩解建成區及農業區之間的緊張關係。
台灣愛迪生廠房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