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鄉土地面積8016公頃,人口規模近5萬人,六輕2001年開始運作時,人口規模約3.2萬人,也就是說20年來,麥寮人口增加了將近53%,就單一行政區而言,這是顯著的改變。
一個合理的問題: 麥寮鄉在20年前有準備面對這樣的改變嗎? 以何種型態? 答案很清楚,各方雖然提出各種因應方案,包括打造新市鎮、打造醫療園區等,20多年,樓梯響了很多次,就是沒有人下樓。
六輕要進入麥寮的時候,曾經承諾過在此打造一個新市鎮,號稱規模達3,155公頃,20多年來,這個計畫沒有太大的進展,也因此,麥寮鄉至今仍是一個擁有鄉街計畫的小鄉鎮: 麥寮都市計畫。一個計畫人口只有一萬人的鄉街計畫,足以應付這樣的成長規模嗎?
麥寮都市計畫
1975年發布實施,麥寮都市計畫面積約227公頃,占麥寮鄉總面積2.8%,也就是1/35,計畫人口1萬人,住宅區44公頃,公共設施用地36公頃,區內只有一處國小,農業區105公頃,占了將近一半的都市計畫區面積。(麥寮國中與高中(完全中學)在非都市土地,占地4.5公頃,學生數約1500名)
計畫擬定的時候還沒有六輕,想當然爾,這是自我設限的都市計畫,在一個沿海小鎮,種下一個最高學府只有小學的鄉街計畫,其他的,麥寮人就設法到外地滿足吧! 不知道,這是否為當初規劃者的想法,沿海小鎮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擁有五臟俱全的都市計畫。
時間來到六輕開始運作之際,麥寮鄉街都市計劃規模與內容顯然不足以服務一處號稱擁有1.5萬名員工,每日進出1.5萬名廠商的離島工業區,這處2001年運作至今的超級工業區,究竟是自成一體,還是屬於麥寮鄉一部份,說真的,麥寮人有義務說清楚,講明白。或者說,六輕投資者除了在內部園區設置招待所、員工宿舍外,工業區內部與外部究竟應該存在何種關聯性?
六輕的員工有多少比例在地人,誰知道?當初王永慶承諾的規模與設施,如今何在?說大話,只賺錢不做事,誰來奈何?
外籍勞工的比重高到甚麼程度?這些人與麥寮的關係網絡,誰能爬梳清理?麥寮生意人到底在此做多少生意?
問題這麼多,多年來,麥寮鄉也一直希望在都市計畫部分有更大的著力點,因為有計畫才有準備,否則一切只是空談,隨意在農地上搭建的設施,永遠屬於臨時性,來得快,也去得快。
新訂都市計畫是解方嗎?
進行中的豐津新訂都市計畫,面積173公頃,計畫人口看起來也不超過一萬人,計畫內容看起來以產業專用區為主,服務性機能並沒有太多的著墨。新計畫區與既有都市計畫區加起來面積也只有400公頃,這樣的規模顯然還是不足以匹配產值超過一兆元的離島工業區,遑論帶動地方發展,吸引外來投資等。
除非計畫區內出現國際學校、超級公共設施等醒目建設。
土地使用,何去何從?
1. 繼續拿出麥寮新市鎮計畫喊價?縮小規模,繼續爭取?如此的作為可以換到甚麼?更多發展腹地?這些新增加的土地,給誰用?外人,還是本地人?價錢合理嗎?
2. 努力推動豐津新訂都市計畫,增加產業專用區,那些產業會想搬到麥寮?麥寮的生活環境吸引人嗎?
3. 用力檢視既有麥寮都市計畫,閒置的工業區進行細部計畫,空閒的農業區土地設法增加使用組別,甚至變更為可發展用地。
4. 非都市土地轉軌成國土功能分區的過程中,設法在農業發展地區找到聚落發展契機,包括在進行中的鄉村地區整體規畫提出突破性、具備在地性與可行性農企業作為。
看起來,第三個選項值得努力,其餘的選項,喊喊可以,做起來沒有那麼簡單。
第四個選項則有待雲林縣國土計畫最後一哩路的努力及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模式的大改革。
曾經是農業第一大縣的雲林縣,在十大建設開發帶動了其他縣市經濟轉型時,卻沒能跟上工業化的進程。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雲林縣從1983年開始,連續八年人口增加率為負值,並且負向成長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劇烈,以1988年時為高峰,人口增加率為-13.1%。大量的人口外移讓區域內的主要勞動人口不足,當時甚至曾經有新聞報導在台西鄉加油站旁,有一處人工洗車店,因人力實在過於短缺,不得已只好請當地年約七、八十歲的老婦人到店裡擔任洗車工,人口外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除了人口外移的問題,以農漁業為主的雲林縣,也因為當時政府對於農用土地買賣的免稅政策,使得即使縣內有再多土地交易發生,縣政府都無法獲得足夠發展地方的稅收。因此,尋找新的稅收來源、將居民留在縣內,就成了雲林縣政府最迫切想解決的課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六輕的建設計畫出現在媒體版面上。
當時六輕的總投資金額推估為兩千多億元,廠區包括麥寮及海豐鄉外海的離島工業區,考量到六輕廠區本身是進行石化原料的製造,而生產出原料後還有後續的加工流程,因此廖泉裕估計光是下游廠商就能吸引約需一千公頃面積的廠區。況且在廠區興建、員工進駐之後,週邊的服務業、旅宿等都能被帶動發展。在六輕正式設廠前的報導採訪中,廖泉裕曾稱「六輕就像一塊大磁鐵」,不僅能吸引企業設廠投資,更能「吸住」持續外流的人口。
與此同時,六輕為了取得雲林人的信任也率先提出許多承諾。其中第一點,便是承諾六輕在建廠後能提供12萬5千個工作機會,讓雲林子弟不再需要為了找工作而離鄉背井。另外,六輕也提出將設置500公尺的隔離水道,確保廠區內的工業污染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除此之外,為了回饋當地居民對設置工業區的支持,六輕更承諾興建許多設施,包括500多床,位於麥寮的長庚醫院、醫護社區、護理專科、轉運中心以及購物中心等等。其中麥寮長庚醫院更因應當地人對於醫療的重視以及偏高的年齡結構,而修正為擁有2千張病床的醫學中心,同時成立以老人醫學為發展重點的醫學研究中心。
種種美好的承諾,再加上雲林縣長大力推崇,讓雲林人相信,六輕真的是一個能讓在地翻轉,並且願意回饋地方、造福鄉梓的機會。時任麥寮鄉長林松村與鄉民代表會主席林定壹在當時也都表示樂觀其成。消息一出後,台西、麥寮鄉在台十七縣週邊的土地,更飆漲到每公頃一千兩百萬元以上,足見無論官方或民間,都對六輕設廠抱有相當高的期盼。
只不過,在當時熱烈歡迎的氣氛中,仍舊有部份人士抱持著相對謹慎的態度。臺灣環保聯盟雲林分會,便在當時指出六輕帶來的污染將是不可逆的,而台塑集團與雲林縣府之間勢必有著利益交換,才會讓縣政府將這樣一個石化巨獸引進地方。
自雲林縣對六輕釋出邀請的那天開始,媒體上對雲林和六輕動向的報導就一天沒少過。廖泉裕和林松村等人雖然多次在媒體上宣稱對開發案落在麥寮有信心。但直到台塑集團真正宣佈建設計畫前誰都無法確定會不會又突然生變。為了順利取得這張工業化的門票,廖泉裕決定在台塑宣佈六輕廠區落腳處的前夕,向台塑公司、向全臺灣展現雲林人對六輕的竭誠歡迎。
1991年7月15日,天才剛亮雲林縣麥寮鄉內的鞭炮聲便此起彼落,不絕於耳。數以萬計的人們列隊站在馬路上,每個人臉上都閃耀著期待的光芒。兩旁的舞龍舞獅隨著樂隊的鑼鼓聲起舞,帶起群眾們又一波的歡呼。四周的鞭炮聲未曾止歇,這堪比媽祖繞境,甚至在更之上的熱鬧,正是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萬人迎六輕」活動。
地方開發派的支持,加上政府公權力的動員,活動持續到夜晚都仍持續有各式表演與民眾參與。「萬人迎六輕」順利在隔天的媒體奪得注目,傳達出雲林人殷殷期盼六輕到來的印象。一個月後,台塑宣佈在雲林麥寮設置第六輕油裂解廠的結果。
對當時的雲林人而言,他們苦苦盼望的翻轉機會總算到來,不只如此,台塑還承諾了許多地方回饋,多到足以彌補他們對工業可能帶來的污染的不安。而台塑集團也為拖沓五年之久的建廠地址總算找到著落鬆一口氣。
這對官方、支持六輕的民間和縣政府三方而言,都是堪稱勝利的結局,7月15日遊行時喧鬧的鑼鼓聲,彷彿還迴盪在麥寮鄉的角落,滿是鄉民們對美好未來的想望。但在那之後過了十年,甚至直到現在,雲林人才總算理解,當時他們鑼鼓喧天,滿心希望盼來的,竟是一隻石化巨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