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孝,1953年次,今年71歲。
祖籍江西贛州,黃埔17期的父親來台後任職警政系統,1960年已經在宜蘭註冊小學,後因父親調職,他在苗栗大湖國小畢業,也在苗栗念初中,1972年考入政戰學校,為政戰22期畢業生,曾在國防部心戰處擔任參謀官,也在美國紐約長島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赴國民黨中央任職,當過政策會總幹事;1996年,他以國民黨候選人的身份參選“國大代表”並當選。2001年以後,黃澎孝改投宋楚瑜親民黨麾下,曾出任高雄市黨部主委、中央黨部組織部副主任、主任。據公開報導顯示,他於2003年、2014年曾以親民黨創黨發起人或親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的身份,赴江西鷹潭等地訪問,並參加兩岸交流活動。
這樣的人,算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他形容自己為外省第二代,講贛話,也是台灣出生的外省二代,父母親來自中國,沒受教育的母親也在中國時期,沒能保住兩個小孩,直到來到台灣才能落地生根。
他會講台語、四縣客家話,年輕時候在工地打過苦工,熟悉建築產業的辛苦。
他的上一代買下土地百坪、曾為官舍的老屋,拆了房子,花了幾百萬興建約60坪的新屋。
黃澎孝的轉念,還是重新學習?
身為外省第二代,他的父母來自中國江西,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他坦言自己從小的背景屬於「天然統」,但隨著台灣政治局勢的變化,開始思考台獨的正當性。他也回憶,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將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改由中共代表中國,這對當時年僅18歲的他而言,是一個重大衝擊。隔年,他進入蔣經國設立的政治作戰學校,接受以反共、反台獨為核心的思想教育。然而,隨著對台灣歷史的深入研究,他逐漸改變了對台獨的看法。
黃澎孝談到1895年「乙未保台」戰爭及台灣歷史中許多被忽視的事件,認為這些都凸顯出台灣人民應有的自決權,並批評美國和當時作為中國的中華民國,對戰後對台灣問題的處理不公。他指出,二戰後的《舊金山和約》中,台灣的地位始終未被明確定義,這說明台灣人應該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
黃澎孝也以自身的基督教信仰作為參照,認為自己就像使徒保羅一樣,經歷了從抵制到擁抱新信念的過程,從抵制台獨到擁抱台獨。他批評過去的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的壓迫,並反省外省政權在台灣的歷史錯誤。他強調,許多外省人,特別是外省第二代和第三代,並未認識到這些錯誤,但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站出來發聲。
黃澎孝進一步指出,隨著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台灣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儘管2758號決議文將中華民國(台灣)排除在聯合國之外,這並不代表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社會,因為台灣擁有幫助世界的能力。他也以聖經中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作結,表示台灣的獨立之路雖然漫長,但必將成功。
從陌生到認同台灣,外省二代找到新的喜悅!
生在眷村,長在高人一等的社會環境,很多的外省二代少有機會認識台灣,認識台灣多元文化的美麗與哀愁。竹籬笆的保護傘,刻意隔絕來自中國的戰敗者與本地台灣人進行任何實質接觸。
生在台灣,很多外省二、三代選擇被大中國意識形態綁架,跟上一代莫名地鄉愿中國,卻對上一代被驅逐到台灣選擇性遺忘,國共內戰的國仇家恨變成笑話,卻對台灣爭取自由民主的過程,充滿被填充的敵視與誤解。
台灣當然不完美,但是台灣這塊土地提供很多外省一代成家立業的養分,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二代、三代與四代,如果只能被上一代鄉愁綁架,無視身邊的台灣,這是台灣的損失,也是中國的勝利。
出生地當然是家鄉,也是心靈的故鄉。
台灣很大,認識不完,黃澎孝們,隨著年歲增長,記憶回流,只要記住自己小學的根,回頭找找自己的小學同學,這才是大家的原鄉,心靈泉源所在。
土地認同要有自主性,被蒙蔽的奴性,總有被卸下面具的一天,大家繼續加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