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曜華 2007/228
就在十年前,代表建國黨參選台中市長的鄭邦鎮老師在競選文宣中寫著,「遷都大台中」,鄭老師很浪漫地認為台中的氣候宜人、區位適中,很適合作為遷離首都於台北之外的好地方。或許沒有太多人理解吧,這個令當代台灣人陌生議題連在地方新聞版都沒有留下多餘的足跡,更不用妄想佔據全國新聞版面。
三年多前,以研究中台灣及關懷大台中為志向的逢甲大學台中學研究網站,很意外地出現討論台灣國家首都社會想像的電子文章,文章內容很積極地探討世界各國遷都案例,並且提出台灣進行遷都或分都的社會想像。
就在同時期,呂秀蓮副總統也在高雄提出遷都南部的想法,台灣中社與台北若干團體也陸續出現討論遷都的學術論壇與座談會,一時間首都與遷都等議題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版面,只可惜,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一個茲事體大的大事,談談可以,因為知難行易,只能在原地踏步。
然而就在2006年底紅衫軍走上台北首都特區街頭的當下,立法院開始出現中南部立法委員積極連署遷都中南部的聲音與報導,台南市政府更在2007年初正式成立一個人員龐大的遷都台南推動委員會,嘉義縣也不惶多讓地抬出故宮南院附近的優秀地帶爭取媒體報導遷都議題的注意。
什麼是遷都(relocation of national capital)?應該不是單純地將台灣現有首遷移到其他地方吧。什麼是首都呢?這個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習以為常的字眼,其實在台灣社會還真的有點詭異。因為根據既有憲法精神,中華民國的首都在南京,國共內戰後,戰敗的國民政府當局將中華國民的中央政府機能暫時遷移到台北市,並且沿用日本殖民政府多數的機關設施。就這樣,台北市成了外國人看起來應該是首都所在地的非首都,民進黨執政後,教育部於2002年介入教科書修正,將台北市正名為中央政府所在地(還是避開了敏感的首都問題)。
不管台北是不是法理上的首都,至少中央政府多數的部會的確是集中在台北市,就世界各國標準而言,台北市就是首都(荷蘭有點例外,該國憲法首都與中央政府所在地分屬兩地)。然而台北首都特區並不是當代台灣人打造的,特區內多數是日本殖民政府遺留的建築,例如總統府,外來的中華民國政府只是繼承這個事實,並且教育台灣人這只是臨時首都(似乎隱含不需大興土木、有一天會重回南京的過客心態)。
談到這幾年的遷都討論,整個邏輯還是先默認台北是首都(A),然後提出各自縣市所在地的優點與候選基地(B)(幾乎都是以大片的台糖空地或國有地為主),最後建議首都遷出台北,改到該縣市建議地點(C)。特別是去年開始發動的遷都中南部運動更是以這個簡易的ABC軌跡為主軸,若干南部縣市分別從都市行銷、城市競爭力、促進地方發展與區域均衡發展的面向,由縣市政府主導候選基地的挑選及推動委員會的成立。
這波遷都運動到目前為止傳達的訊息雖然相當多元有趣,也深具歷史啟發性,但是整體而言,他們的訴求似乎集中於「分享」首都機能的概念,也就是抽離一部分存在於台北市的首都機能,例如立法院或行政部會辦公室等。或許充分考量政治現實的殘酷,台北首都功能「全部」遷移、或者「重新打造」並不是多數縣市的主要訴求。(南非中央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分屬三地,也因此有三個首都)
因為深信台北就是國家首都,也導致過去幾年的遷都運動並沒有真正挑戰「首都為何物」的核心台灣價值。個人認為,因為沒有真正觸及這個核心價值,這幾年由地方所發動的遷都運動,終將無疾而終。理由有三:
一、 台灣人除了在1885年,因為從福建省分出建省,新成立的台灣省給台灣人民一個全新的機會,找尋並建立新的省城所在地,這個機會窗口促成了劉銘傳選定「襟山帶海、控制南北」的台中市大墩橋頭地區為新省城所在地(在這之前台灣地區的最高統治中心有兩百多年的時間皆在南部的台南),雖然後來的省城建設因故停頓,但是台中市也因為如此偶然地出現在台灣版圖上,在一百年後成為台灣第三大都市。這個經驗告訴我們,一百多年前當台灣人有機會自己選擇統治中心所在地時,這個選擇最後不但促成一個文化首都(台中)的誕生,也造就一個當代台灣人獨享的自治驕傲(pride)。
二、 首都興建不是一個找空地蓋房子的結果,而是一個台灣人集體意識反省與凝聚的過程。加拿大人因為法語與英語的文化組合,在20世紀初期翌然選擇人口稀少的渥太華雙聯市(剛好位於英語區與法語區交界處)為首都,並且透過幾十年的新首都興建過程建構並加深加拿大人的共同驕傲與統一(pride and unity)。相反地,台灣這幾十年來陸續出現的南北價值差異與發展落差,個人本來很天真地認為國土規劃界可以有效處理這個棘手議題,結果呢?國土規劃界討論這麼多年還是侷限於限制發展區、城鄉發展區、農業發展區、資訊系統與優先發展區等土地使用術語範疇,重新思考首都機能再造與首都機能分離更從來沒有在國土規劃論壇中出現過。加拿大經驗告訴我們,國土規劃應該不只是台灣土地的使用分區計畫,更重要的是,重新檢討首都機能與首都分離,這才是企圖建立正常國家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責無旁貸重點工作之一。
三、 既然首都只是暫放在台北,我們曾幾何時聽過中央政府與台北市政府好好地就首都機能與風貌的文化意義進行後深入的研究與公開論述?這幾年來,我們勉強看到的只是總統府前學生競圖與國際競圖等形式作業,總統大選後歷次的總統府前街頭一度淪落為抗議群眾封鎖包圍的中正分局警戒區,甚至引發部分非台北居民對首都被攻陷的憤怒,結果呢?我們只聽到台北市長訴說因為警力與街頭民眾數量不成比例,導致首都特區的秩序無法有效維持,國家元首執行國家最高勤務的特權竟然被台北市警察局長限縮在首都特區之外?基於此,與其中南部人民辛苦地成立遷都推動委員會,企圖發動政治上可能是狗吠火車的社會運動,其實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提醒,中南部人民與立法委員強力要求台北市政府及台北市民提出台北市是台灣首都所在地的充分理由說帖,如果他們做不到合理的說明,在發動遷都運動前,中南部人民應該先行使拒絕前往台北接洽首都相關公務事宜,所有中央政府事務只要在台北市繼續進行,中南部人民就拒絕參與。這才是現代台灣人應有的雙贏作為,當家的本來就應該提出留下父母親供養權的理由,而不能只因為自己出生是老大,就蠻橫地霸佔家產,甚至欺負老父老媽。如此這般,情何以堪,台灣人還能夠繼續容忍嗎?
遷都與建造國家新首都真的有差別,只談遷都,只搶著要爭取首都,其實不足以醞釀創造台灣新未來,展望未來,唯有破除我們過去對首都的無知及台北人擁有首都的傲慢,遷都中南部才有可能再次創造一百年前,台灣人親手扶持長大的文化之都----新台中。
台灣遷都與遷都台中的社會想像
劉曜華 三稿
逢甲大學台中學研究小組/中台灣永續發展策略聯盟
04/01/2004,yhliou@fcu.edu.tw
一、跳脫一個台灣插曲,思考台灣未來發展
當全國的焦點被一群沒有方向感與中心思想的政治人物與政治藝人把持的時候,我相信很多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本土知識份子在320選後的心情應該都很不好過,理由很簡單,過去民主前輩們努力播種的土壤,正在被這群失去理性的朋友們,誤用與濫用,而我們似乎只能選擇沉默以對。
跳出槍擊事件,跳出驗票風波,跳出國安機制,跳出沒良心,跳出國際干預,跳出國台辦吧。雖然很難,但是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有義務在這個看似關鍵的時候,保持冷靜的心情,共同討論出一個台灣未來應該行動的方向。
在台灣南部與北部出現極端政治選擇的熱潮下,考慮首都的搬遷似乎是一個遲來的公共議題。又遷都台中是一群中部地區公民討論些許時候的議題,只因為在過去三十年來,北部的極化發展與南部的迎趕已經嚴重跳過台灣的核心地區,中台灣。
中台灣面積105萬公頃,人口規模與香港相當、比新加坡大將近兩倍。百年前在偶然的機會中,台中成為台灣第一個正式的省城,也因此出現在台灣的版圖上,更可貴的是1908年南北鐵路通車後,台中的地理特性成為南北知識份子集中的特區,也因此發展出勇於創新挑戰的文化特性,博得文化城的美名。
但是從戰後到今天,台中市過去的挑戰創新特性已經被地方派閥的土地投機與炒作研磨殆盡,成為一個虛胖的百萬人口都市,一個需要國際傭兵(古根漢美術館)進駐才能擠上全國版的邊緣都市。
回顧台灣這百年來歷史,代表權力象徵的總督府變成總統府,但是代表民主的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等機關,卻遲遲沒有完整的場所規劃,一個完整民主國家應有的政府格局與氣質,付之闕如。台北市與台北人如果真的有心培育台灣年輕的民主,早就應該主動提出首都全盤計畫,給台灣人一個可以親近與聚會的民主場所,而不是一個凱達格蘭夜市。
遷都台中吧!剛剛閒置的台中水湳機場面積將近150公頃,配合中台灣的溫和氣候與山水,或許台灣的政治氣質可以在新的首都中培育出一個真正的台灣模式。
二、遷都台中與牽動台灣再發展
遷都其實也是一種隱喻,長期以來台灣的空間規劃在國民黨的思維控制下,跳不出一個中國與統一的框框,也因此造就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暫居台北的荒謬。這個巢臼似乎很自然地在三年級四年級與五年級這一代石化成不想挑戰的糞坑石頭,請問有那次的全國性的選舉有人提過完整首都規劃的政見與討論,答案很清楚,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失去建造首都的社會想像力,我們只剩下一個乾枯萎縮的心胸告訴我們,?好吧,那就將就一下?,台北市就是首都,因為台北已經擁有首都需要的一切設施。
也因此台北市的城市建設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以跳躍的速度飛揚。建國南北高架路、翡翠水庫專用權、大型廟殿公園廣場(如果你知道我說那裡)、鐵路地下化、捷運、世界貿易中心等等,其中的捷運工程國家投入4400多億元的經費,其他城市呢?什麼也沒有。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台北市已經這麼先進了,那它不是更有資格作為台灣的首都嗎?問題就在這裡。
首都是一個國家政治機能的集中區,台北市目前已經成功轉型為工商服務業及國際資金發達的都市,因為政治機能與這些工商機能過度的集中,事實上已經造就出一個無法傳達台灣人的生態環境,從台北看的天下與從台北看台灣對台灣造成的影響如果問題還不嚴重,那就請看看每天的新聞報導吧!身為南部上來中部的台灣人,也身為一個在美國生活將近十年的留學生,其實我很錯亂我到底是在看台北新聞呢?還是全國新聞?除了每每莫名的火災SNG之外,台北以外的地區除非發生槍案與搶劫,否則那有什麼機會上鏡頭呢?這樣的台北至上台北價值觀,不但誤導了台北人真正的台灣,也無法營造出監督與傳遞台灣各地方公共事務的媒體環境。試問現在的屏東、彰化六年級與七年級生,他們可能對該地方的行政立法首長與地方公共事務一無所知,但是他們可以清楚告訴你馬英九昨天又去慢跑了。這樣的台北化台灣,我們還想要嗎?
遷都台中除了遷都本身這個議題,事實上也同時在抗議台灣過往的政治領袖,為什麼民主台灣沒有一個像樣的首都?為什麼民主台灣人必須在台北人的世界中佔有那麼少的份量?
遷都台中也是呼應台灣的歷史,南部的台南在台灣史上曾經風騷兩百多年,台北也在過去的一百年來帶給台灣人豐富的文化與養分,請各為公平的台灣人,給中台灣一個機會,也讓中台灣在21世紀可以成為帶領台灣成為新國家的新首都吧!
遷都當然工程浩大,遷都也當然會對台北地區人民與事業造成影響,對照巴基斯坦、巴西、澳洲、馬來西亞、日本、甚至最近可能遷都的韓國經驗,台灣人應該有更高的智慧與能力,化障礙為進步的動力。
三、資源過度集中的危險
都市在台灣史上並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名詞,一個具備公民聚會廣場與公共設施的現代化都市一直到20世紀初期才在台灣島上出現。在此之前,擁有官方衙門的行政都市並不是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親近的場所,而擁有商業機能的港口都市房屋接踵的情形,除了少數廟宇空間外,也缺乏公民聚會及公共設施的機制。
想必這幾天台北的街頭與台北人氣氛一定很詭異,多數台北人的生活作息無法被凱達格蘭夜市的喧囂隔離,或許台北都市人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但是總統府前的夜市集會同樣影響其他台灣人的生活作息,也影響台灣的社會秩序與經濟發展。
民主化的台灣只能在台北這樣的半套國際化都市扎根嗎?一個政商網絡複雜的都市能夠作為新民主台灣的首都嗎?望眼歷史,搬遷台灣省政府到中興新村的案例證明,南投市與中興新村的關係從來沒有健全過,換句話說,與其選擇一個偏遠地方另創新都,考慮選擇一個中型都市作為民主台灣深層化的基地,有其相對的吸引力。
台北市集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於一身,高高地站在遷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地位,都市性格很像曼谷、吉隆坡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首要都市。然而在台灣邁入民主公民社會的過程中以及從這次總統大選後的政治集會中,清楚透露些許資源過度集中的危險與警訊。其中一個清楚的訊號就是,過於極化的中央政治機能以及中央政府辦公區應該儘早搬離經濟發達、媒體壟斷的台北首都特區。
四、遷都台中的歷史必然與社會想像
台灣地區已有將近四百年的發展史,雖然在荷蘭入主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部落文化時期,畢竟人口有限(不及10萬人),也因為各族群部落間互相獨立,一個共同首都的存在似乎沒有急迫性與共通性。
從17世紀的荷蘭及西班牙入主開始,台灣人就陷入一個由別人挑選政治中心的困境,台南之於荷蘭、明鄭、大清,引領於台灣這塊土地將近200多年的時間,也累積了豐富的文化資產與想像,但是其中的本土元素若干?實有待更多的藝術創作加以發掘及宣揚。然無奈地,台灣媒體戲劇界多年來只充斥北京紫禁城的皇帝詔曰,多少台灣人的過去就只能埋沒在北京至上的神話中,台南古都的風華與過往人潮呢﹖這點族群平等聯盟的大導演可以理解與呼應嗎?
19世紀末期,台中在偶然的機會裡成為新的台灣省政府所在地,一個偶發的契機似乎在清朝政府改革運動的風潮下,在台灣生出春天的訊息。然不到六年的建城時間,就在經費與改朝換代的陰影下,班師台北城,一個以北台灣及台北掛帥的新時代從此開始。
一百年來,台北城似乎等同台灣,至少這是一個外國人理解台灣的起始點。然而身為民主台灣人的我們,還是沒有自主的力量大聲的說出,我們要一個新的首都。這個新首都的想像將引領我們走出台灣史上的第一次,打造一個台灣人自己決定自己想像與自己創造的新象徵。
想想看,遷都的過程中,台灣人會多興奮,就區位選擇方面,遷到鄉下呢?小都市?中型都市?另一個大都市?就首都形貌,西方建築呢?中國建築呢?台灣建築?綜合體?就首都規模,校園風光呢?還是排排站的小矮房?
想像一下,這個新首都的生成與實現可以帶給台灣人多少的養分與幸福。首都一詞除了政治與政府機能之外,其實也包括豐富的文化與社會題材。
遷都一定可以引發龐大的文化想像,試想我們喊了幾年的國家主權及主權在民等口號等概念,除了例常的選舉之外,有多少公民可以有效地投入建構公民社會的論述潮流中,舉凡拼經濟、國家認同等看似平凡的概念背後,其實也隱含深刻的文化想像。拼經濟與國家認同只是工具論,重點還是在於好經濟與強認同能夠帶領這個社會到什麼地方。
首都對多數台灣人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因為過去我們未曾就這個語彙有過太多的社會投入與想像。想當然爾,當社會各角落開始嚐試討論?何謂台灣首都?以及?是否考慮遷都?等議題,台灣社會催生新經濟與新國家認同的新公民社會應該指日可待。
這幾年來,有一群小市民有鑒於台中縣市生活圈無法切割的現實,他們默默地推動在串穿台中縣市的台中港路上附加?台灣大道R?這個獨特的名稱,他們也默默地規劃與籌備在這條25公里長的台灣大道週邊,建構一個世界博覽會的展場,在這個具有台灣風味的博覽會場上,他們希望有一天聯合國能夠加入台灣,因為台灣已經是全世界193個國家體中唯一一個具備國家資格的非會員國,我們認為何必每年申請加入聯合國呢?我們最大的特色不就是非會員國嗎?何不讓聯合國的精神與理想加入台灣呢?這樣的想像讓我們很忙、也很充實。
考慮遷都與遷都台中的社會想像與實踐,是一個更大威力?相信台灣?的開始,請大家一起?堅持改革?首都所在地吧。
五、初步構想
1. 成立國家首都委員會法人基金會,負責新首都的區位選擇、空間規劃設計、財產管理及教育行銷。
2. 區位選擇以獨立區段及公有地為主,閒置的水湳機場用地為最優先區位,該地段基地面積夠大、交通轉運方便,並且鄰近便利的都市機能。
3. 空間規劃設計部份,力求中央政府各機關集中辦公的校園模式,並且舉辦國際競圖,要求本土設計師結合國際設計師共同規劃設計,並且力求空間場所的親近性與台灣本土性。
4. 新的首都特區必須兼具政府機能及現代化都市機能,成為台灣的新地標與代表性觀光景點。
六、國外參考案例
1. 加拿大首都規劃
位於北美洲的加拿大於1899年成立首都管理委員會,根據主管首都特區規劃的國家首都委員會,1903年的Frederic Todd報告奠定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渥太華(Ottawa)首都的規劃基礎,之後首都區的規劃歷經1915年都市美化、1919年花園郊區、都市效率、全盤規劃、1970年代區域規劃、都市設計、生態規劃、綠帶規劃等規劃思潮的影響。隨著經驗與智慧的累積,首都特區的規劃與設計充分反映規劃及設計領域新的思潮與改革方向。
為了有效管理首都區的建設,加拿大國會於1958年通過國家首都法案,並於於1959年成立國家首都委員會(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負責建設一個全國人?引以為傲?及?團結一致?(Pride and Unity)的首都,整個首都特區面積4,715平方公里(比南投縣還大,約為台北市的17倍、台灣的八分之一),人口大約一百萬人,其中475平方公里(約台中市的三倍)的土地已由委員會完成併購,此區亦為聯邦政府集中區。管理委員會年度預算大約新台幣30億元,委員會之下主要分成行銷教育、規劃、財產管理三大部門以及公司服務等附屬單位。
2. 一個美國首都的誕生與成長
原本只是大英帝國一個海外的殖民地,美國於1776年獨立戰爭後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1790年7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特區法案(District of Columbia),授權總統任命三個委員負責新首都的規劃與執行。法國裔的Pierre Charles L'Enfant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土地測量員,負責整個首都特區的規劃工作。為了讓特區免於任何地方事務的干擾,美國首都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行政特區,直屬聯邦政府管轄。
根據L'Enfant計畫,美國首都的規劃核心是一個充滿漂亮公園的城市。總統辦公的白宮於1792年立下地基後,一個至今已經兩百多年歷史的首都正式誕生。 遠離紐約以及芝加哥等大都會商業環境的華盛頓特區經過多年的建設,也成為一個具備聯邦三權分立政府的集中辦公的中型都市以及國家歷史與文化設施的藝文特區。
位於國會山莊與白宮之間的賓州大道是歷年總統就職遊行的路線,也因此這個路段由美國國會另外成立一個賓州大道建設委員會(Pennsylvania Avenu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統籌道路區段的建設審查與公共設施維護工作。
位於國會山莊前的國會廣場(The National Mall)也象徵美國的前院,廣場的另一個端點矗立著林肯總統的紀念館,廣場的兩側也是國家博物館的集中處,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每年至少有兩千萬以上的遊客到此一遊,這點說明該地區的觀光重要性。廣場的維護工作由國家公園服務處負責。
華盛頓特區的土地面積約157平方公里,2000年的總人口數約在57萬人。整個首都特區除了特區政府外,國家首都規劃委員會(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負責整個首都特區及周邊都市所有聯邦政府設施興建的規劃及審查作業,權力範圍跨越特區界線涵蓋馬利蘭州及維吉尼亞州部分地區。
整體而言,美國首都特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權責分屬不同聯邦制府機構,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主導機關,這點與加拿大模式有些差異性。
2016台灣本土社團論壇講座-遷都台中、台灣建都/劉曜華教授
https://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1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