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磚的歷程
知名建築部落客林小昇說,磚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台灣自荷治時代開始製磚,歷經明鄭時期與清代,但早期台灣的紅磚採人工濕式製作,製磚速度慢,且易受天候影響、不利控制品質,磚塊上也不會壓印商標,規格大小不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引進西方建築技術,日文的煉瓦(れんが)一詞即是指紅磚,「煉」代表著「燒製」、「鍛鍊」之意,規格也進行標準化,商標固定壓印在面積最大的那一面上。
台灣製磚的歷程
知名建築部落客林小昇說,磚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台灣自荷治時代開始製磚,歷經明鄭時期與清代,但早期台灣的紅磚採人工濕式製作,製磚速度慢,且易受天候影響、不利控制品質,磚塊上也不會壓印商標,規格大小不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引進西方建築技術,日文的煉瓦(れんが)一詞即是指紅磚,「煉」代表著「燒製」、「鍛鍊」之意,規格也進行標準化,商標固定壓印在面積最大的那一面上。
有時候,問問題本身就已經決定答案的方向,只是我們不自知。
今天,如果我們從高雄大社仁武的發展史談起,試圖找回過往農村社會溫暖的點滴,其實大社石化工業區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災難的開始,他的出現不但瓦解了大社仁武的地景特質,還帶來災難性的禍害,至今未消。煉油廠與石化工業廠本來就不應該在此現身,因為這不是地方的選擇,也絕非地方願意走的發展道路。
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是保障私有財產權,土地又是私有財產權的大宗。試問,地權界線內是否真的屬於高高在上的私人財產?答案當然不是,私人所有權只有眾多權利的一環,並非全部。
在鄉村聚落中,我們經常看到房舍緊貼狹小巷弄的現象,這是老舊聚落的宿命嗎?有沒有改變的機制?
1995年2月來到逢甲建都所,算一算今年已經第24年,因為是學年中報到,所以算下來,今年參加的畢業典禮剛好是第25次,這是大學法與學位授予法賦予大學教師神聖的工作,每年的這一天,我總有期待。穿上1994年底取得的博士袍,這份工作還是有其特定的社會價值。
25次典禮下來,從早期的建都所不到20人畢業典禮,到都計系單班畢業典禮,到都資系雙班畢業典禮,規模與形式卻一直改變。前幾年擔任系主任期間,發起了系友回娘家活動,希望藉此強化在校生與畢業學長姐的聯繫關係,近幾年類似活動又有點沒落。
隨著時間的考驗,原本應該是地方發展固定角色(PLAYER)的大學其實也會變動,大學搬遷同時引動原本的住商聚落型態,學生不見了,老師不來了,剩下的建物只能等待頹廢,被拆除。
1950年在今日台北合江街成立的原台灣省立行政專校,歷經改制為中興法商學院及台北大學,原本在合江街的校舍也隨著台北大學也在1992年得到行政院核准籌設台北大學三峽校區計畫,並於2009年正式完成大部分的遷移作業,僅剩下推廣教育留在台北市區。
台中州的概念起源於1920年,當時的中彰投人口約百萬人,一百年後,2020年,中彰投人口應該會來到560萬以上,增加了五倍多。
中台灣當然有無數的人才與資金,端看媒合能否開創新的春天。然而中彰投的土地總值將近15兆元,土地做為生產成本,如何在研擬、調整區域型產業政策有著力點? 這其中最關鍵的因子有二: 地價成本、土地財。
台中水河體創始人,電影看板畫家/雕塑家/畫家/建築設計師/商業設計師,無師自通的王水河先生昨晚離開台灣,回到安詳的老家,沒有病痛。從47歲罹癌失去聲音至今,他又找到一倍的人生,精彩無憾。
今天晚上查閱了部分台北市大學用地資料,赫然發現大學用地這個名稱在台北市其實有多個名詞: 大專用地、台灣大學用地、私立銘傳學院用地、私立文化大學用地(私立學校占用公設地?)文教區等、除此之外,竟然還有一個第三種工業區用地,沒錯,就是位於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的私立大同大學及大同高中,還有大同公司的總部辦公大樓,占地面積約11公頃多。
臨中山北路側其他商業使用已經調成第三種商業區,還夾雜一個面積約0.2公頃的撫順公園,到底發生甚麼事?大同公司原來的工業區土地拿來蓋大學後,可以從原來使用嗎?包括新設立的大同高中,怎麼不用變更為文教區?第三種工業區可以設立大學與高中嗎?兩者是工業區容許使用嗎?這種建築的建築執照怎麼申請?上面要寫甚麼活動屬性?建物裡面可以販賣東西嗎? 真怪,改天要來好好了解一下。
逢甲大學1963年從北屯山上搬到西屯農田的中間,文華路曾經是逢甲人重要的記憶,文華路舊大門屹立57年,1963到2019年,終於走入歷史,現場將留一片紀念牆,紀錄逢甲在此篳路藍縷的過程。
鹿港天后宮的歷史可以從17世紀講起,歷經三百多年的演化,廟內神明與古文物眾多,不但是鹿港地區的重要古蹟,更是國家級的重要設施。只是等級如此高的廟宇,基本上還是在人治的基礎上運作,這其中包括紀錄未明的廟宇土地權屬。到底天后宮有多少廟地?現址上的廟宇主體所占土地是否皆為廟方所有?
說到此,其實有點傷感情。根據了解,廟方過去尚未法人化前,很多的土地其實是借用私人名義登記,一代有一代傳承下,部分廟方土地變成私人土地,加上天后宮本身與鄰居之間長期存在緊張的關係,導致天后宮主體建築至今尚有部分蓋在私人土地上,西側部分則與私人建物幾乎緊鄰貼身,完全沒有進出空間,東側部分則有一既成道路,部分土地屬於私人,部分土地屬於廟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