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網路上看到這張圖,一個以硬體為主軸的社會住宅演化解說圖,老實說,真的不知所云,先留下紀錄,改天好好檢視一番。

有鑒於「住屋生態」一直是臺北市的重要課題,北市府自103年即開始推動社會住宅計畫,將過去大家熟知的國宅逐步轉變成為社會住宅1.0,並積極以更多元的方式興辦。目前可申請承租社會住宅的對象,基本上須為年滿20歲的國民,在臺北市設有戶籍,或在北市就學就業、有居住需求者,再者,申請人與其配偶、戶籍內的直系親屬必須均無自住宅也無承租國宅、公營住宅與社會住宅。為保障弱勢,家庭年收入低於公告受理申請當年度本市百分之五十分位點家庭之平均所得,且所得總額平均分配全家人口,平均每人每月不超過本市最低生活費標準之三點五倍者,亦為資格條件。

為了避免社會住宅被貼上弱勢社區、影響房價等標籤,北市府近年也積極將社會住宅打造成可負擔以及兼具居住品質的新興住宅型態,由此邁向「社會住宅2.0」!如今人們對社會住宅的期待,不只是以合理價格承租一個落腳之地,公部門與設計單位現也將住戶間的交流互動納入考量,除了與時俱進新增公共服務,如托育、日照等社福機制以及無障礙空間規劃,瞄準住戶多元需求;管理方面也將人們在乎的節能、防災等,以智能技術給予住戶一個安心的生活環境。在得到社會對於現今社宅規劃不同聲音與意見後,北市府都發局現階段也持續往「社會住宅3.0」前進,期待未來社宅的各房型坪數能拿捏得更為精準,確保符合民眾的生活需求以及對租金行情的期待,目前租金訂定過程也會送進臺北市住宅審議會審議,希望在政府、民團、學者三方把關下,讓民眾最在意的租金能有更加嚴謹完善的標準,逐步實現居住正義的理念。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圖解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