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有個有趣的規劃名詞: metropolregion,這是一個擁有16個州,卻只有11個都會區域的國家,土地面積約台灣的十倍大,人口超過八千萬人,德國的地方治理與空間格局當然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可能從這個名詞的創造過程中,學要甚麼新經驗嗎?

image

都會區以核心都市為主,向外擴充腹地。都會區域則以各地方為主,人人是中心,各地方受到應有的尊重。均衡談的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等值投資。

這種機制可能在台灣出現嗎?可能,不可能,或許?

這麼問好了,這個機制在甚麼情境下,可能出現?

首先,那一天,打開電視新聞,新聞不再出現台北市長蔣幹畫,台北街頭車禍,台北市議員說三道四,同一天,住在台中的我終於有機會看到新聞出現,當天台中街頭發生的大小事。

其次,台中人坐在一起談論的,不再是柯文哲、侯友宜,而是盧秀燕,某某區長,某某議員,田中央的廠商朋友抱怨著找不到排水溝,台中某間大學來了個國際訪問團。。。。

那一天,住在台中的我,注意到東勢街頭的變化,太平山上的農作欠收,烏日高鐵站的開發案動工了。。。

台中市29個行政區,625個里,280萬人,18萬名大學生,23萬名中小學生,上萬間的公司行號,日以繼夜的煙囪底下工具機一部又一部升級再造,新光三越襪子打八折。。。。

處處有生機,角落裡有遊民睡覺,中區再生的街頭藝人歌聲迷人,讓人忍不住想湊在一旁聆聽。。。

都會區域裡,處處是主角,人人是演員,中心不在只有一處,台北不在一面倒地干擾台中人的生活,去中心化不代表沒有中心,去中心化後的最大共識就是中心。

image

smarter, greener, connected, social/inclusive, and closer 這是歐盟區域發展政策的積極目標,區域均衡發展並不代表齊頭式平等,而是個體機會的出頭。這才是cohension,這才是solidarity,民主、自願、開放,對話,授權地方,不同的個體才能找到自我。

回到台灣的鄉村與農村,當農地只能農地,當農業與農民持續綁架了農村,忽略了鄉村的可能性,國土計畫怎麼會有未來?

新鄉村主義並非放棄農村與鄉村,而是回到人本,多元,彈性,農村的固態阻擋了所有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