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聲)音聚落
潮音很特別,這是桃園早期以許厝港為核心的外圍聚落之一。1951年潮音國小來到現場,面積雖小,看起來五臟俱全。台15與台61東西夾攻,大園工業區與民間開發的長發工業區在此深耕,外加一個面積將近200公頃的航空客運園區。
40多年前,為創造一個優良投資環境,促進桃園縣境內工業的發展提高國民就業率,於是台灣省建設廳於是台灣省建設廳劃開發一綜合性工業區。開發時間,先後分成二期,第一期:由省住都局負責規劃設計,民國67年5月完成,面積131公頃。第二期:由唐榮公司負責規劃設計,民國73年3月完成,面積73.38公頃。總面積:共計204.38公頃。其中除了公共用地佔公頃,社區5.5公頃之外,設廠面積一共173.38公頃,據稱已經滿載,廠家超過200。
幾年前報導指出,桃園航空客運園區是桃園航空城的先期發展計畫,二○○六年依行政院「亞太營運中心」政策,在大園地區徵收大規模農地,斥資十幾億完成各項公共設施至今,目的在紓解桃園機場聯外交通壓力,同時藉客運園區發展國際觀光旅館、國際會議中心、電信事業及宗教專區等,帶動大園發展。
結果不如預期,園區內土地多數閒置,直到近年大園國中在此設校,才看到一點點亮光。如今又來一個以紡織產業為名的工業園區計畫,矗立60多年的潮音國小關校,準備搬入客運園區文小用地。
閒置與荒廢的農地作他用,其實沒有甚麼大問題。只是這樣一處又一處的孤島式開發,真的是桃園的未來嗎?孤島或許可以功成一時,但是潮來潮去,桃園真的要一直透過轉化私人農地為工業土地,買賣之外,開始變老的孤島工業區怎麼辦?棕地再利用的時代不知覺中已經到來,大園工業區已經40歲了,即使改善了環保與汙水設施,還能撐多久?有永續利用價值嗎?
規劃說理、設計創新
土地變更涉及說理,規劃者專業要能說出土地屬性變更前後的效益,有用可以讓該地區變得更好,沒有利用土地本身不會變好,道理很簡單,但是執行起來不容易,因為各方資料與態度不一,真正進入狀況者並不多,規畫者如果無法超前部署,講出道理,變更案很容易被解讀成自私自利的行為。
有了基地,設計者可以創造新價值,廠房設計、基地條件補強、建築材料創新、綠美化、視覺變化等,皆有機會化平凡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