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年前報導,台中霧峰戴養菌園,係專門生產金針菇的農場,不僅在台灣是金字招牌,而且連香港,東南亞一帶,甚至大陸的北京,東北更是聲名遠播,堪稱是全球產金針菇最大的農場,而該農場全憑五位兄弟胼手胝足,創下家族企業經營成功的範例。

另一則2006年報導指出,戴吉隆的父親戴萬水從事洋菇種植,五兄弟耳濡目染,自然與菇為伴,後來,繼承家業,由開始種植五十坪洋菇,到不斷嘗試香菇、木耳、杏鮑菇,到1971年才轉型生產金針菇,日產量約四十公斤,如今已經躍升到二十五噸。

image

20年後,我們來到霧峰柳豐路2-1號現場,這是一處佔地4,000多坪,矗立五棟透天別墅的基地,據說,這是戴吉隆、戴建隆下一代五兄弟(戴天機等人)住家,他們為什麼選擇在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上,蓋集合型住宅?因為他們的養菌園就在附近,有沒有可能他們的認知,這是養菌工廠在農地上興建的附屬宿舍?

image

這是甚麼現象?一家資本額1500萬元公司,負責人戴建隆,員工數超過百人,年營業額應該超過十億元,養菌園廠房佔地超過三公頃(3.9),結果部分乙建、部分特農農牧用地,未來卻一分為二: 農四與農二,戴家老闆知道自己的土地投資正在被改變嗎?

戴養菌園前身今世-1971至今 (52年)

一份2013年報導指出,世界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場曾是九二一大地震重災區的台中市霧峰區,是台灣菇類的故鄉,在霧峰區農會大樓裡設有台灣唯一一座菇類文化館,記載著菇蕈類在台灣的發展史。金針菇是國內菇類栽培中自動化作業程度最高的菇類,主要集中在苗栗、南投和台中。其中,位於霧峰的「戴養菌園農場」,產量不但占全台灣一半以上,更是世界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場。

金針菇的栽培要追溯到1951年,台灣農業試驗所自美國引進洋菇菌種及栽培技術,政府開始推廣種植洋菇外銷,霧峰因為和農試所的近水樓台關係,成為洋菇重點推廣區。在一九七○年代,台灣洋菇出口高達每年一億美元,出口量世界第一,為國家賺取大量美元外匯。後來因為中國及東南亞洋菇興起、外銷市場被壟斷,加上台幣升值等因素,洋菇出口受挫,許多菇農開始尋求轉型。

戴養菌園第一代的戴萬水,在四十多年前也與其他農園一樣主要種植洋菇,但隨著台灣洋菇外銷逐漸失去競爭力,洋菇栽培場一一關門,戴萬水也曾嘗試改種木耳及香菇,1971年左右開始種植金針菇,並引進日本溫度控制栽種法,讓金針菇不受天候環境影響,從此打開一片天。當年為了推廣金針菇,霧峰農會還和戴養菌園合作,推出一系列金針菇食譜,不過,目前消費最多的卻是冬天的火鍋。

經過四十年來不斷摸索養菇技術,從早年玻璃瓶栽培金針菇,每瓶產量三十至六十公克,現在改以塑膠瓶栽培,每瓶產量進步到二五○至三○○公克。近來更引進液體菌種接種技術,不但生長期縮短十天,產量預期還可增加二○%。

戴養菌園從第一代的戴萬水,到第二代的戴吉隆、戴建隆,目前第三代五人也已開始接班。五個人各司其職,有人負責管理,有人負責總務,有人負責行銷業務,也有人負責菌種研究。為了深耕這一產業,戴家小孩還專門選擇念微生物學系,近來更和多家大學的生物機電科系、微生物科系及植物病理科系進行交流。

從事金針菇、杏鮑菇、香菇等栽培的這個產業不但是技術密集,更是資本密集,已經不是小農玩得起的。以霧峰金針菇農場的前幾大來說,戴養菌園農場、久川養菌場、北勢農場、禾堤生技農場、得旺養菌場等,都已是「億來億去」的產業了。

以排名第二的久川養菌場為例,二○一一年因為施工不慎引致火災,傳聞損失高達五億元。不過現在計畫新建的廠房,計畫投資逾九億元。可見這個產業的資本門檻非常高。

image

 

image

農工住合一?這個養菌工廠的地景現場,國土計畫真的能夠用農一、農二、農四、城2-2等不同功能分區規範之嗎?戴家五房舍(造價應該上億元)位在農二,養菌場一部分在農四、一部分在農二,一間工廠分成兩種功能分區,這種分區如何服人?如何永續?

相片

image

功能分區對內要能面對問題,對外要能具有說服力,如果內外皆空,何來國土計畫新未來?

 

PS1: 戴建隆目前也是位於新北市新希望基金會的董事長,這是何種淵源牽線,值得探索。

PS2: 戴家2010年公開支持ECFA的紀錄

我是戴天機(1971年次,四德國小1983年畢業校友,東吳大學微生物系畢業),我在台中霧峰種金針菇,阮是全世界最大的金針菇業者,每天可以生產 2 、 30 噸ㄟ金針菇。台灣金針菇出口大陸大約有 5 、 6 年的時間,都要交給大陸 13 趴的關稅,這叫咱是欲怎樣甲人拼 ?

好家在,現在政府替咱菇農爭取到 ECFA 零關稅的待遇,實在是天大ㄟ好消息,這可以提升阮金針菇的外銷競爭力,這樣咱就有贏面囉 !

加入 ECFA ,咱欲和政府到陣來拼經濟 !

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