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港都市計畫

這個題目其實很白目,因為清水街區本有獨立人格,且發生年代早於都市計畫,照理說,沒必要與都市計畫扯上關係,但無奈,目前框架在清水歷史街區上頭的圖層就是台中港特定區計畫,這個1972年公告的計畫,圖形看起來很美,64個鄰里單元,各有千秋,2萬公頃的土地,扣除七千多公頃港口區、四千多公頃農業區與二千多公頃保護區,剩下六千公頃都市發展腹地,包括住宅區、商業區、關連工業區等使用分區,更有超過兩千公頃的公共設施用地,計畫人口58萬人,簡直就是完美主義化身,更是聯合國顧問在台灣尚未退出聯合國前,留下的理想作品之一。

計畫與現實的落差真的很大,這是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實踐將近50年的形容。超過一半的計畫道路沒能找到好的開發工具,土地還是私人所有,因為道路沒有開闢,各種建築用地就無法開展,也就是說,你有建地也沒用處,沒有公共設施用地服務的可建築用地等於被禁限建土地,英雄沒有用武之處。

image

image

image

清水區CBD歷史商業街區

清水街區主要係由十多個商業區街廓所組成,這些街區早在1920年代就發展成熟,以大街路為主的商業活動相對興盛,海線火車站也在1921年來到清水,清水這時候已經與全台灣各地連結,1935年中部大地震雖然重創清水地區,卻也奠定日後改建的繁榮景象。作為大甲郡役所在地,清水在日本統治時期已經成為台中海線的首府及區域貿易中心,人文氣息濃厚。

新高港計畫在1940年代位海線地區帶來莫大改變,一個工業城市的藍圖出現又消失,直到1976年台中港開港,台中海線的海才又在此出現在清水梧棲人語彙中,港口需要大量的公共建設支持,各類快速道路與聯外道路也陸續現身,臨港路、省道台一線,西濱快速道路等,這些交通建設服務港口區,卻也犧牲了港口外的街區。省道台一線外環線在1990年代出現,舊省道的商業地位消失,清水進入轉型期,在此階段,清水街區的老舊建物,甚至包括大甲郡役所等建築也被無情地拆毀,清水的本質就逐漸抽離。

image

image

image

清水人能做甚麼?

做為台中海線的一哥,歷史老街區當然很重要,清水人想要找回過往的光榮,還是要回到原點。

個人提出幾項值得推動工作,希望有助地方團體合力推動相關公共性建設。

第一,詳實檢討都市更新工具,以街區、街道及街廓為單元,進行部分改建、部分整建維護,積極創造可用之公共設施。

第二,仔細盤點行政區內各類國公有及公有事業體土地,以此類土地為優先轉化為公共設施用地及地方主導之合作開發基地,還是一樣,設法在此類土地創造鄰里及地區可用之公共設施,包括小公園、廣場、停車等設施。

第三,將介於清水火車站及老街區之間的洽發麵粉廠打開,這是地方特色產業,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如能轉型為觀光工廠,開放產區且捐出部分土地為人行通道,可以為串聯街區與車站的重要路徑。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