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故鄉、百年都市台中市

有幾千、幾萬年時間,台中平原是農業聚落分布的重鎮,安和路遺址是台中市目前已發現最古老的聚落,五千年前筏子溪沿岸台中人老祖先在此安居樂業。只是我們不清楚,這些人的下落如何,因為台中文明的傳承缺乏有系統的記錄。

時序來到19世紀末,台中市的農業文明在此階段起了化學反應,台灣巡撫劉銘傳選擇在台中市頂橋頭、東大墩與新庄仔興建第一座台灣省省城,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包圍面積約375甲的省城特區,最後雖然省城建設只有部分完工,但是留下的城牆基礎設施被日本人看中,因緣際會下,台中市搖身一變成為中台灣軍事、政治與行政中心,台中市的都市性格就此確立。

 

二、鐵路台灣、中心在台中

日本殖民者來到台灣,看中的當然是台灣豐富的物產,於是日本政府積極興建南北鐵路與高雄港,台中市第一代木造火車站於1905年完成,當年度511日火車開入台中平原,鐵路新時代誕生了。

西元1908年台灣南北鐵路全線通車,1024日在台中公園舉辦通車典禮,台中市正式成為台灣的中心點。台中火車站周邊工業發展隨後展開,包括台糖總廠、台中酒廠、香蕉市集等重要設施紛紛在後站現身,台中-南投鐵路線(中南線)更是將內陸腹地納入台中市場服務範圍,以日本資金為首的工業革命蓄勢待發,1939年日本政府進一步在梧棲興建新高港,要不是第二次大戰影響,台中在1940年代已經躍身工業城市的行列。

1908年南北鐵路全線通車帶動了台灣南北貨物、人員與知識的流動與互通,並且逐年取代原本存在各河港的東西向運輸模式,台灣變成一個新興共同體。

當年度共有23.2萬人在台中火車站進出,1912年增加到42.9萬人次,1920年突破百萬人次,來到123萬人次,到了1930年人次穩定成長到137萬人次,每天往南有50班次,往北有26班次服務南來北往的旅客。短短二十年間,台中火車站從每天500人次增加到每天將近4,000人次進出車站,台灣版的工業革命悄悄地在台中火車站周邊出現。80年後,台中火車站每天有五萬多人在此進出,每年將近1,900萬人利用車站到達全國各地。

 

三、戰後國民政府時代麵粉廠及紡織廠陸續現身東大門特區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資金大量移出,部分大地主在土地放領等土地改革風浪中,得到準工業發展股票與資金,這些早期資本家紛紛投注食品加工、紡織及麵粉等基礎工業,在美援(1950-1965)的協助下,創立於1949年的大豐麵粉廠於1963年在台中東大門、後火車站現身,這是台中市當時工業發展的核心區,麵粉廠緊鄰1958年創立的大東紡織廠及台中糖廠。

根據台灣省麵粉工業公會1965年會員名錄,中部四縣市麵粉廠在1965年共有16家會員,台中市有5:聯福、東陽、廣源、聯興、大豐,台中縣有7:泰和、洽益、金溝、省農工、潭陽、金泰成、大甲,彰化縣有4東榮、順發、曾泉豐、東亞,50年後的今天,叫得出名號只剩大豐、洽發、東榮、潭陽、金泰成等廠區,麵粉產業轉型也同時見證了戰後台中市傳統產業發展的現況。

1979年台中後站建成路完工通車,整個後站紋理開始出現質變,西屯區與北屯區的高速公路交流道也在此階段通車啟用,東區原有的工業聚落陸續往外遷移。

1992年七期重劃區新市政中心專區重劃工程完工,東西台中的空間態勢底定,舊市區(中區與東區)被快速取代,人口開始出現滑落的現象。

 

四、展望未來: 東大門特區

位於台灣省城東大門特區範圍內的大豐麵粉廠在鐵路高架化、大車站計畫、綠空廊道計畫、台糖產業博物館、新建國市場及三井LALA PORT購物中心陸續出現後,將面臨新一波挑戰與變革。原本劃設的工業區逐漸與周邊的地景活動格格不入。

以台糖區段徵收區為主軸的後站區正在變身為新的商業核心,這當然包括東大門特區。

以此為本,如何尋求乙種工業區變更為產業專用區可能是大豐麵粉廠、天美工業、三有樹脂、昱裕鋼鐵、大東紡織等工業體下一階段努力的方向,也是台中市都市發展轉型的重要契機。

東大門特區一方面要找回歷史,更要創造未來,這是台中都市發展史的偶然,希望可以成為必然。基於此,個人倡議先在樂業路附近打造小東門意象,並且利用大東紡織廠變賣的工業區土地及周邊軍方機關用地,重新打造一處以東門為名的產業專區,面積約在33公頃上下。

東大門特區一方面可以延續火車站特區、產業博物館及建國市場的活力到東光綠園道,另一方面也呼應干城設計中心的在地性,以東區及太平存在多年的中小型家庭工廠為基礎,連結旱溪老街、樂成宮、旱溪、東光園道,並且利用進德北路與大興街的串聯,重新賦予建成路省道台一線的新形態商業軸線。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