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立在清水兩千多公頃農業區土地上有一處鮮明的地景: 1919年設校的高美國小,這裡是在高美地區出生與成長的清水人共同記憶載體,算一算學校已經100多歲,至少四個世代的高美人在此進出,享受社會化的第一代搖籃。
今天在牛罵頭文化園區聽著富譯工業老闆王錫彬訴說著,以前我們念書的時候,每個年級有四班,全校24班,假設每班50人,算一算,這是一處千人小學。
現在呢?
全校11班,師生加起來200多人,一年級剩一班,二到六年級勉強維持兩班,過幾年,高美也將成為6班小學。
王瑞彬是高美出生長大的小孩,在他眼裡,美麗的故鄉卻留不住人,一處又一處的荒廢農地,夾雜著他辛苦建立的30人工廠。
高美的未來在那裏?清水的未來在那裏?在合盈光電董事長許玄岳的號召下,王錫彬、龍翩陳景龍總經理等人在午後合聚一堂,腦力激盪台中海線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
這是很大的題目,涉及很多人的利益,私人與公共利益糾結在一起。
經過討論,大家有了初步共識:
產業發展要有地方性,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劃設的農業區應該要有新的空間布局與管制方式,新開發產業園區土地應該以只租不售為原則,切斷土地炒作誘因,吸引真正想投入產業者加入海線發展的行列,這是世代交接重要的任務。上個世代造就的工業區土地如果不足,下階段的供應方式應該要有具體改變。
回到高美國小。
一個曾經有24班的小學,校地面積1.2公頃,如今有十多個教室可能閒置中,我們有何期待?
閒置的校舍空間,誰來使用?誰來維護管理?在一個極度缺乏公共空間的農業聚落,學校只有一種使用別嗎?
高美的小孩,有沒有可能參與設計,創造自己的餐廳食堂?營養午餐不只是營養,更重要的是午餐,午餐不是吃一頓飯,午餐是生活教育最重要的一環。
我們不禁好奇,高美小學校園內可能出現在地有機美食蔬菜園?可能養雞鴨嗎?可能自己採收雞鴨蛋嗎?
社區與學校
阻隔社區與學校間的圍牆,可能打開嗎?地方創生人才可能進駐學校,進行跨領域交流與創業共享平台嗎?誰來發起?誰會抗拒改變?
開始這些想像有一個重要前提,位於海線成千上萬的機構與個體願意跳脫本位主義,透過改變,打造一個可以吸引人才、資金與知識的共享平台。
萎縮帶來失望與逃離感,創新才能啟動活力,才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產業發展不只是變更農地為產業園區,我們不應該貿然地將海線與山線的需要混為一談。
海現有港口、有海風、有小鎮風光,台中海線有50萬人,我們不希望10年後這裡流失更多人,台中海線更模糊。
翻轉學校既有功能,說不定,我們才有機會看清楚台中海線的產業發展,因為,產業發展的主體是人,當我們有吸引人的國中小學,誰會抗拒才此定居、生活呢?
高美緊鄰台中港、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讓這種地方的小學走入歷史,台中不丟臉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