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著中國廣東省工人階級找不到工作、滯留都市的影片,不禁想著,一個國家社會的變革是否只有,農村人口往都市移動的單行道現象,還是可能出現,或者在甚麼條件下,有機會出現雙向道,自由轉換?

單行道

都市提供有別於農村的工作機會,製造業興起需要大量工人,這些工人當然不可能就地取材,於是,在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的過程中,廣州、東莞、深圳等小城市紛紛透過招募農村工人,吸引內陸廣大的農民工進駐廠區,透過簡單的訓練,這些農村移工立即上線,成為生產線一員,領取大於農業工作的薪資。

過去三十年,中國部分都市受惠於這樣的移動模式,紛紛成為人口成千上萬的大都市,

深圳1990年人口166萬人,

2000年700萬人,10年增加500多萬人

2010年突破千萬人1042萬人,10年增加300萬人

2020年1756萬人,10年增加700多萬人。

三十年內,深圳市從一個百萬人口小都市變身千萬人口大都市,很難想像,這是計畫發展的結果。

有人會問,怎麼不可能?人多了,房子多蓋一些就好啦。殊不知,蓋房子給人住只是都市擴張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急就章的大型都市其實本質很脆弱,一旦造就成長動能的製造業,甚至服務業出了問題,來自農村的移動人口何去何從就會變成社會問題的根源。

第一次移動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二次、三次移動。當農村人口變成都市人,這些都市人一旦回流農村,勢必對當地帶來莫大衝擊,理由很簡單,兩者的容受力本來就差距很大。

雙向道

在一個自由發展社會,人口本來就有異質性,城鄉移動在合理範圍內當不至於產生大太難題。有人喜歡都市,有人喜歡鄉村,甚至農村,雙向人口及產業交流,其實有助於兩者的體質調整。

問題往往出在沒有時間洗鍊的移動,城市人口回流農村、甚至鄉村可能造就接收地區的改變,使其成為城市的附庸。

另一個可能性是城際間移動,從一個城市移動到另一個城市,這個前提要成立當然是接收城市有工作機會,或者正在轉型,這種過濾性現象可能是上濾、也可能是下濾,剛好可以補足城際間發展差異。

深圳市

深圳前身新安縣城所在地,號稱嶺南重鎮。古城古到什麼程度呢?古到漢時就建政,以前是鹽區,有1730年歷史。在古代這樣的城門有防護的作用,可以據城而守。 據史載,該城漢時為鹽官駐地,三國時築司鹽都尉壘「蕪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此築東宮郡城和寶安縣城,明清時為新安縣城,該城系江海交通要衝,海防軍事重鎮。今日所見之南頭城,即洪武二十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設新安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