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個別農業區工廠申請變更工業區的示意圖,充分顯示,緊鄰清泉崗機場周邊的保護區、農業區及非都農業土地上長滿個別生命力的工廠,這是甚麼現象?
如果這裡適合蓋工廠,為什麼計畫沒辦法回應,而需要個別申請變更?一個已經在此40多年的企業,到頭來,還是要走入體制內,尋求個案變更,一座年產七億元的工廠,70多名員工在此奮鬥,40多年了,真的沒人看見嗎?只因為這家企業偶然的成功,才能走入體制內?萬一失敗了,一切歸零嗎?
如果這裡不適合蓋工廠,(都市)計畫也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包括道路系統、住宅、商業等配套措施,為什麼山上會出現這麼多農地工廠?明知山無虎,大家為什麼集中在山上打老虎?
三個清水區里,沿著和睦路工廠數量最集中,但是也無能排除聚落內的農地上長出工廠。
過了海風里就是神岡,應該也有同等數量的工廠,甚至更多。沿路我們還可以看到申請多年沒有下落的產業園區開發案,既然有人需要,審議過程吵甚麼?
問題還是一樣,這些工廠主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做甚麼嗎?為什麼他們要冒著風險,在農地上種下畢生心血,推出可能行銷世界各地的產品?
個案變更過了,農業區變更成乙種工業區,問題就解決了嗎?
長在農業區中央的乙種工業區,沒有計畫道路、沒有排水設施、沒有生活設施,這樣的孤獨型工業區是創業者的宿命?近百員工的最佳選擇嗎?
只看個案,我們真的看不到答案,問題是,誰來發動整體規劃?
發動者,又會遭遇甚麼樣的命運?破壞農地的兇手?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多了兩公頃工業區,數字變動之外,規劃者及主政者還能做甚麼?
遠的不說,就在個案變更地點的隔壁及附近就有幾家農業區工廠,這些業主還能做甚麼?
長在大肚山上四十年的機械工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