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房屋最近出了一份相當有意義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將近3/4民眾對政府推出的公共住宅沒有信心,部分甚至考慮轉向出租型住宅,其中當然包括住宅法明定的社會住宅。
這是一個重要警訊,政府繼廣建國民住宅後,近年力推的合宜住宅等賣斷式住宅,優點沒增加,缺點也沒改,好事變臭酸,導致嚴重的公共資源浪費。
中信房屋最近出了一份相當有意義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將近3/4民眾對政府推出的公共住宅沒有信心,部分甚至考慮轉向出租型住宅,其中當然包括住宅法明定的社會住宅。
這是一個重要警訊,政府繼廣建國民住宅後,近年力推的合宜住宅等賣斷式住宅,優點沒增加,缺點也沒改,好事變臭酸,導致嚴重的公共資源浪費。
台中市交通局副局長馮輝昇2015/6/8說,台中市共有5601處( OR 5061處?)號誌化路口,其中4258處為市府管轄,其餘743處為公路總局管轄,上個月發生男童遭螺栓插腦意外後,已全面清查4570處,合格標準為鎖上螺帽後螺栓突出不得超過2公分,清查發現共有3561處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78%。
5/24部分環保團體準備走上街頭反對中科台積電擴廠用地,令人納悶的是,藍綠議員與立委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針對此事表示任何意見,靜悄悄。
與此同時,中央官員又來到台中"送禮",切過53公頃彈藥庫及中科西側園區下方、利澤文教用地北方的特五號道路在中央及地方共識下,即將進入用地徵收階段。
中科來到台中已經超過十年,從一開始的施工與建廠同步,其實就已經註定這個來自中央的租界區,將對中台灣造成不可撼動的影響。事實也證明,中科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產值與就業數字加起來很美,但是背後的環境故事,孰可忍。
一般區域計畫與都會區計畫皆會談及都市成長概念,該概念的核心是都市成長應該隱含秩序。
都市成長界線假設都市的成長應該限縮在一定範圍內,並以核心都市為主,向外圍畫設一條虛擬的成長範圍界線,以利有效土地管理,這是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的應用。
帶著高興的心情來到台中市政府八樓會議室,這是期盼多年,且長期在體制外呼喊的舊市區再生計畫,正式啟動的會議。
千年古都台中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層,從史前文化、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到當代文化,這個270萬人口的都市歷經千年的農業文明洗禮,直到1887年被選定為台灣省城,並於1889年到1891年興闢的至今找不到軌跡的台灣省城。
大台中市政監督聯盟(中督盟)是由一群關心台中市公共事務的公民團體共同組成,我們成立的目的是監督市政運作、創造優質的地方治理環境。我們過去幾年的主要訴求是: 有好的議員,才有好的議會,有好的議會、才有好的市政府。
吳乃德在2006年指出,轉型正義是所有從威權獨裁轉型至民主的新興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政治和道德難題。威權獨裁體制的特性是資訊不公開,社會運作方式由少數人壟斷,反之,民主國家的特性是人民作主,人民有權決定社會運作的方式與政府的組成。
技師是甚麼? professional/public engineer? 政府組成的各類審議委員會又是甚麼? 大於技師的組織嗎? 還是協助技師的組織? 審議意見能否否定技師專業成果? 結果誰負責?
公共工程與公共建築完工啟用應該是一項神聖的政府功能,不應該成為兒戲,也不應該成為政治人物好大喜功的玩物。台中市政府花了20億元打造的BRT交通建設,號稱台灣第一,卻也創造了規畫界與工程界多項特有的名詞: 試運轉、預約搭乘、試通車、試營運,至今卻尚未正式驗收完工。面對市民社會的質疑,台中市政府卻莫名其妙地將批評者冠上反對BRT的稱號。
殊不知,BRT系統本身已在全世界超過186都市廣泛應用中,面對一個相對成熟的運輸系統,批評者何來反對的理由?公民社會質疑的是台中市政府主事者的心態,一個尚未完工的系統,為什麼要急著拖著市民進入危險工地,成為執政者的活動看板?台灣中社對這種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顧之政府作為,表達嚴厲的譴責,也希望司法單位能夠揪出錯誤政策的決策者,給予應有的處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