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中學 (1235)
- Feb 16 Tue 2016 23:17
看看台北、新竹,想想台中: 找尋文化城歷史文化軌跡
- Feb 02 Tue 2016 01:24
社會住宅是甚麼碗糕? 想想台中
台灣是一個追求住宅擁有權的國度,在住者有其屋的魔咒下,整體社會價值縱容人人成為屋奴。反之,住者適其屋的理想反而不見太多的討論,令人婉惜。
擁有房子並非壞事,但是當擁有房子商品,全民追逐住宅交換價值不斷揚升,後果誰來承擔? 世代間的不公平,誰來彌平?
- Feb 01 Mon 2016 13:06
空屋活化? 還是青年創意
進行中的台中市青年創業銀行政策涉及多個權責單位,都發局主政舊市區空屋與老屋清查活化,經發局負責青年創意育成與輔導,想像中,空屋是空屋,創業是創業,當兩者被綁在一起後,事情似乎變得不單純。
台中市舊市區擁有數千間房屋,原本是商業活動大本營,過去為了因應不同類型的商業活動,區內房屋改造相當普遍,多數可能沒有具備建築執造與合宜的使用執照。
- Jan 22 Fri 2016 16:06
停止台中市區域計畫審議,轉型台中市國土計畫
- Jan 09 Sat 2016 17:51
期許三十而立的科博館再創另一個三十年春天
- Dec 29 Tue 2015 10:36
想想台中,誰的烏日?
- Dec 14 Mon 2015 01:03
誰的鎮南? 誰的農田? 台中高鐵門戶都市計畫爭議
- Dec 10 Thu 2015 00:03
總量管制的迷思: 農地篇
甚麼是總量?
在會計學,總資產是所有資本財的加總,看起來是算術問題,似乎不難。會計有年度,但是有世代嗎?現在的資產,會是下個世代的負債嗎?總資產除了資本財之外,人力資源怎麼計算?無形資產如何計算?
- Nov 30 Mon 2015 01:27
數字台中,想想台中
前言
台中市是一個不容易了解的都市,我們沒有一部整合各方數據的資料庫,市政府各部門職權分工很細,但是缺乏合作機制,也因此,我們連台中市政府領薪水的員工數有多少人,可能也不清楚(數據當然有,但是誰能整合?)。
- Oct 29 Thu 2015 23:51
花五億元保存台中天外天,創造台中人上人生活座標
- Oct 25 Sun 2015 10:39
后里花博、后里馬場: 共存共榮的文化饗宴
- Oct 18 Sun 2015 01:54
台中市2016年總預算初步觀察
- Sep 24 Thu 2015 23:38
一條道路,各自表述?
原本由中央國工局規畫定線的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歷經經費籌措、四大路線研擬、環評、訴願、抗爭、選舉、停工、部分復工後,來到一條路,各自表述。
- Sep 21 Mon 2015 01:28
反道路還是反路線? 東豐快速道路爭議解析
根據官方資料,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計劃自國道4號豐勢交流道,跨越台3線後,往東以隧道穿越公老坪山區,出隧道後採高架道路方式跨越台3線及豐東自行車道,至大甲溪南岸改採路堤方式沿河岸東行,再轉往東南跨越大甲溪後,循既有防汛道路至東勢大橋東端跨越台3線銜接至台8線止,路線全長約9.6公里,路寬20米,其中隧道長約2.0公里,橋樑長約4.1公里,預計約需經費91.21億元,中央營建署及公路局合計補助61億元,台中市政府負擔將近30億元,共分5個工程標案,原本預計全線於2020年完工,預計可以紓解台三線假日車流約49%。
- Sep 15 Tue 2015 01:03
台中天外天劇場: 天人不留,誰留?
台中市東區原天外天劇場建築建於1930年代,位於台中後車站區復興路四段138巷內,日治時期所在位置為櫻町三丁目、四丁目與五丁目包圍之街廓,屬於台中省城建築總理吳鸞旂(1862-1921)公館後方約一公頃之土地範圍(據聞天外天劇場早於1919年完成,設於吳家私人花園內,初為私人使用,後來在花園外另外新建後才開放公共使用)。八十多來,天外天劇場歷經劇場、戲院、製冰廠、國際鴿舍、停車場等使用,主體建築結構尚存,內部劇場結構與設備已經不復見,屋頂破了大洞。
- Sep 13 Sun 2015 02:05
未登記工廠就近安置,而非就地合法
- Aug 23 Sun 2015 23:46
都市新舊縫合: 黎明新村
1950年代,兩岸關係緊張,為了分散行政中心都在台北的風險,省政府疏遷到中部,陸續建置了好幾批省府宿舍。在省府單位上班的李茂吉,跟著疏遷來到台中,住進了1975年完工的黎明新村,這是最後一批公家宿舍,共有一千多戶。
- Aug 10 Mon 2015 13:08
台中市區域計畫草案 三兩語
- Jul 17 Fri 2015 00:22
政府真的是答案嗎? 還是問題就在政府?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was a reform philosophy of North America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hat flourished during the 1890s and 1900s with the intent of introducing beautification and monumental grandeur in cities.
- Jul 16 Thu 2015 23:59
現在的未來古蹟,預防性文資作為之必要性
人類社會過了幾萬年農業社會與帝王社會,放眼過去,各國文化資產保存項目皆以農業文明、帝王官邸、名門宅第為主,輔以園林景觀設施等。
20世紀起始的電腦網路文化,不到三十年光景,改造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新一代的文明軌跡。同樣地,高度發達的工業製造業也在上個世紀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