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新聞以聳動標題: 議會變砲房,http://www.nownews.com/n/2014/02/21/1126767,這個新聞不但凸顯縣市議會空間管理不當、甚至低度利用的現象,更有兩大公共政策思維值得各界重視:
近日社會新聞以聳動標題: 議會變砲房,http://www.nownews.com/n/2014/02/21/1126767,這個新聞不但凸顯縣市議會空間管理不當、甚至低度利用的現象,更有兩大公共政策思維值得各界重視:
還記得在師大商圈爭議事件,我們看到台北市政府觀光局、產發局、文化局與都發局就各自主管業務,各行其是,導致商家、住家與消費者的莫衷一是。一個本來不到一公頃的小商圈在短短四年內擴充到將近20公頃,商店數從200多家激增到700家,在政府部門公費行銷下,非法變成熱門的代名詞。
其次,全國超過六萬間農地違規工廠使用現象背後,我們看到經建會、經濟部、農委會、勞委會、環保署與內政部之間的角力,有人希望就地合法、有人希望取締農地非農用、有人在乎工廠廢水排放、更有人希望促進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政府部門間的矛盾導致問題持續惡化,違規業者沒辦法與銀行打交道,擴大營業,農地持有者的租金收入變成養老金的一部分,一旦抽離將導致另類的社會問題。
台中車比人多!
截至2012年底,台中縣市合併後的臺中市人口已達268餘萬人、88餘萬戶,機動車總數達272萬輛(台北市185餘萬、高雄市311餘萬),登記汽車數96.6萬餘輛,其中私人小汽車數81.9餘萬,機車數175.9萬餘輛,平均每戶台中家庭擁有3部機動車輛,包括1部私人汽車及2輛機車。
台中為什麼在1900年出現市區改正計畫? 那群來自日本的殖民者來到台中後,心裡在想甚麼? 我這麼問著。。。先不管他們想甚麼,他們總要想辦法在台中活下去吧。於是日本人開啟了台灣與台中的山林土地調查,探了乾淨的水源,選擇了台中市中區作為日本人生活特區,就這樣,台中市累積百年的農業聚落性格,開始走入棋盤街道、現代化都市設施(台中公園等)充斥的小型都市社會。
前天前,有感而下寫下這樣的小品:
有人形容民主政治是制衡政治,行政與立法互相監督制衡,外加獨立司法的把關。在中央,不管三權分立還是五權分立,我們幾乎已經朗朗上口。但是在地方呢? 我們或許認識誰是市長與縣長,但是我們真的清楚知道甚麼是縣市議會與縣市議員的職責? 權責? 功能?
台中市議會是甚麼東東啊?
導演李安少年PI於2013年初得到奧斯卡獎後,雖然片中沒有出現任何台中街景畫面,只有片尾出現感謝台中市政府的螢幕文字(5,000萬元補助款的代價之一),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從2011年底就興起利用該影片設置於台中水湳機場的造浪池(長寬高約75公尺*35公尺*3公尺)興建中台灣電影推廣園區,歷經一年多的規劃準備,新聞局於2013年8月28日及29日分別假台中市西屯區公所及霧峰區以文圖書館舉辦中台灣電影推廣園區公聽會,這也是呼應台中市議會要求向市民報告活動之一。
這是四位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現任委員2013/8/20投書蘋果日報的內容:
低碳城市? 這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名詞,延伸而來的低碳生活、低碳工法,更是令人好奇,這樣的名詞,相對於永續發展、智慧成長、智慧城市、氣候變遷等概念,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
台中港特定區土地面積遼闊,整個港埠用地預留了將近5,000公頃陸地與海洋用地,從1974年開工、1976年10月31日開港營運至今,37年來,已然成為台中人的海洋門戶。
我們當然知道台中港內50個碼頭每天進出無數貨物,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但是我們對港區內面積高達500公頃、幾百萬株木麻黃及混雜樹種組成的防風林,知道多少?
線上版,歡迎下載閱讀。
2013年3月19日聯合報如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