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考驗,原本應該是地方發展固定角色(PLAYER)的大學其實也會變動,大學搬遷同時引動原本的住商聚落型態,學生不見了,老師不來了,剩下的建物只能等待頹廢,被拆除。
1950年在今日台北合江街成立的原台灣省立行政專校,歷經改制為中興法商學院及台北大學,原本在合江街的校舍也隨著台北大學也在1992年得到行政院核准籌設台北大學三峽校區計畫,並於2009年正式完成大部分的遷移作業,僅剩下推廣教育留在台北市區。
隨著時間的考驗,原本應該是地方發展固定角色(PLAYER)的大學其實也會變動,大學搬遷同時引動原本的住商聚落型態,學生不見了,老師不來了,剩下的建物只能等待頹廢,被拆除。
1950年在今日台北合江街成立的原台灣省立行政專校,歷經改制為中興法商學院及台北大學,原本在合江街的校舍也隨著台北大學也在1992年得到行政院核准籌設台北大學三峽校區計畫,並於2009年正式完成大部分的遷移作業,僅剩下推廣教育留在台北市區。
今天晚上查閱了部分台北市大學用地資料,赫然發現大學用地這個名稱在台北市其實有多個名詞: 大專用地、台灣大學用地、私立銘傳學院用地、私立文化大學用地(私立學校占用公設地?)文教區等、除此之外,竟然還有一個第三種工業區用地,沒錯,就是位於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的私立大同大學及大同高中,還有大同公司的總部辦公大樓,占地面積約11公頃多。
臨中山北路側其他商業使用已經調成第三種商業區,還夾雜一個面積約0.2公頃的撫順公園,到底發生甚麼事?大同公司原來的工業區土地拿來蓋大學後,可以從原來使用嗎?包括新設立的大同高中,怎麼不用變更為文教區?第三種工業區可以設立大學與高中嗎?兩者是工業區容許使用嗎?這種建築的建築執照怎麼申請?上面要寫甚麼活動屬性?建物裡面可以販賣東西嗎? 真怪,改天要來好好了解一下。
任何故事(story)可長可短,通常斷頭去尾後,會比較戲劇化,但是從歷史源流角度看待,公子與王子結婚的故事最後可能得到不同的結局。對寫故事的人,難就難在,一個故事要從何說起,才能既動人,又具啟發性。至於聽故事的人呢?看戲入戲,人人有別。
話說,台灣都市計劃體系已有百年歷史,幾百萬筆、超過四十萬公頃都市計畫土地從1900年日本統治開始,陸續被納入都市計畫管制,真要攤開歷史來看,每個地主都有土地故事可以講,父傳子之後,點石成金、田喬仔的故事可能更精彩。
吳念真導演微電影《Be a Giver-感謝先生篇》,吳導在影片中感念他的啟蒙老師-條春伯,是他讓吳導明白『知識存在的意義』,然而『當我們有能力了,有知識了,會不會記得我們曾經被幫助?』
影片最後吳導說:『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負面的使用知識,就會充滿許多謾罵和對立,但轉個向,如果我們能正面的散播它,那世界又會是另一番美麗的風景。
全國國土計畫已經完成,只是沒有圖冊,無法一窺中央對全國土地的想像,包括中央掌管、將近台灣七成土地面積的國公有土地,這些土地勢必會被納入所謂功能分區,但是,國有土地是否優先抵充公共設施用地等各界期待,在國有公用、非公用、財產用的考慮下,中央各部會的協調顯然比想像困難,財政、教育、經濟、國防、農業等主管機關好像沒有理由釋放自己掌握的土地為他人所用。
也因為如此,全國國土計畫並沒有國公有土地利用計畫。
為了宣傳新戲,日本34歲演員山下智久接受TBS訪談,閒聊間山下提到自己有多國友人,主持人追問下,山下回答朋友分布在七個國家: 美國、中國、泰國、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波蘭等地,此一言論竟然在中國微薄掀起風波,導致TBS直播節目被中止,甚至山下智久的微薄帳號也受到影響。
一個日本演員在微博網站累積了100多萬粉絲,演藝生涯可能就因為一句話受到巨大影響,問題出在那裏?因為違反中國國內法律,倡議台灣獨立?一位沒有官方身分的演員為什麼會被中國網軍、官方單位盯上呢?難道他沒有個人言論自由嗎?
市場運作有其邏輯,最關鍵者當屬價格調節機制及其連動的獲利空間,殺頭生意如果有利頭,自然有人爭先恐後。
國營與公營企業為什麼會存在呢?理由之一是,該類企業具備高度公益性與公共性,私人企業不願,也可能不宜涉入,唯有透過公營模式方能確保該類企業得以正常營運,即使虧損也在所不惜。在台灣,我們有台電公司、台糖公司、過去的電信公司(民營化)、中油公司(寡占)、台肥公司、台灣銀行等各部會所屬企業,有人常常形容這些肥缺為肥貓,吃飽飽,卻缺乏競爭力。民營化的浪潮一波又一波。
都市廢墟,然後呢?
45在員林市區走著,看到一棟高聳的建物,名字叫做黃金帝國,經查證才發現,這是日本時代於1930年設立的彰化三大郡役所之一:員林郡役所所在地。面積約790坪,土地使用分區是商業區,戰後曾經為彰化縣警察局及消防單位所用,直到1980年代才轉手私人,搖身一變成為彰化雙子星之一地標,樓高13層,地下開挖了4層的百貨商業大樓。
仁德位於台南與高雄交界處,區內有大小不一的工業區,算是台南黑手的故鄉之一。
仁德區面積大約5000公頃,人口七萬多人,區內有超過六成土地被劃入四處都市計畫區,市鎮中心所在位置的都市計畫原本是仁德鄉街計畫,面積只有500多公頃,完成於1975年,很特殊的年代,上次通檢的時候將部分永康劃入,面積擴大為922公頃,計畫人口3.5萬人。
國土計畫是法定計畫,中央與地方縣市政府皆須完成這份法定文件,進行功能分區與土地權益保障。
國土規劃則是一系列步驟的設定與整合,從環境面、產業面、文化面等面向就人類活動延伸的土地使用需求,進行數量、空間分布與資源搭配的準備作業。
市場法則通常透過價格調節供給與需求,運輸經濟學可以適用嗎?
運輸供給包括,計畫性供給及政治性供給,前者具有戰略價值,可以引導、矯正、修補特定發展方向,重大交通建設與政策是可能的名稱。另一種供給是政治性供給,上下級政府透過政治手段,進行資源分配,地方想要的,中央可能給不起,或者不想給,但是基於政治考量或公平性考量,資源還是下放到地方,達到吸奶嘴效果。
都市計畫涉及土地利益分配與重新分配,對多數地主與投資者而言,茲事體大,對非地主或小地主而言,可能是存活關鍵。
都市計畫到底怎麼生出來的?為什麼有人的土地可以被劃分到可發展用地,或者變更為可發展用地,有些人土地則不然,這是很多不曾參與都市規劃作業者的疑問,也是導致很多規畫與變更爭議的核心。因為不解,當然就有誤會,且是很難化解與說明的誤會。別人可以,我不行,當然就是訴訟解決。同樣的,別人有的,我當然要更多,貪婪本來就無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不是嗎?
作為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市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起源甚早,20世紀初期的台北市已經具備省城與現代化城市的雛形,核心區內的行政區都市化程度高,外圍行政區的都市化則從1970年代才明顯出現。
也因為如此,台北市的都市計劃究竟與台北市都市發展之間有何關聯性,一直是台灣規劃界好奇的問題。首要問題就是,台北市到底有幾個主要計畫?
根據台灣證交所資料,台灣現有上市公司將近千家,每年成交額20多兆元,對照於30年前不到200家,上市公司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可謂巨大。
上市公司皆有主要產業與產品,也因為如此,皆有土地需求,包括投資、辦公、生產、運輸、儲存、銷售、員工福利等項目,對上市公司而言,土地需求代表成本支出與投資收益,當公司變得愈來愈大,土地需求可能從一個地方變成多個地方,甚至國家,土地管理理應為上市公司之公司治理要項。
農委會2018年統計,全台灣76萬公頃農地中,只有68萬公頃為可耕作農地,這其中還有1萬多公頃農地上擁有工廠設施,農地面積流失問題在過去20年特別嚴重,即使面對人口減少的現實,都市擴張行動短期內還是沒有消失的跡象,農地的數量要增多,顯然是一大挑戰。
農地上本來就可以有農產品儲存與加工設施,只是這類設施應該與農業生產環境具備相容性,才是正途。然而世界的發展總是與理所當然背道而馳,如今,台灣的農地上種滿各類廠房設施,有些沒有汙染,但是有進出車次,有些有汙染,但是沒有納入管制體系,自成一格。
今日美國USA TODAY記者於2017年花了近十天時間,透過空中飛機與陸地汽車等工具,實地觀察美國與墨西哥之間超過3,200公里、橫跨四個州的美墨國界。過程中Dennis Wagner一直問著,這道川普總統宣稱的"美麗偉大"邊境圍牆到底怎麼蓋?蓋了有何意義?從德州Rio Grande River與墨西哥灣出海口開始,兩國之間的界線就是天然河川,飛越過河川來到一大片Big Bend國家公園,這裡的峽谷地形根本容不下任何人為建物,過了峽谷就是一大片的沙漠,短暫與科羅拉多河接觸後,就一路到太平洋,這兩個國家因為經濟與政治發展差異,導致一面倒的人口逆流,對人口流失國家而言,當然不樂見,但是對人口接收國,每年幾十萬的非法移民也帶來莫大的經濟與文化衝擊。
美國版的萬里長城真的是答案嗎?難道美國也要在北方築起美國與加拿大的萬里長城嗎?
甚麼是都市計畫?都市計劃真的與炒作土地同等號嗎?劃入都市計畫區,尋求都市計畫分區變更,真的可以帶來暴利嗎?
台灣從日本人統治時期開始就見證都市計劃的威力,因為都市計畫的到來代表老舊鄉村聚落的消失,代表農業地景的改變,甚至代表進步。
Cooking for friends coming to Town? What need to be done? Can planning draw some lessons from cooking?
First of all, cooking needs ingredients, ranging from vegi to meats and fishes.
看似大海嘯的背後,永遠藏著美好社會的良方。選舉過了,政治人物即將重新洗盤再出發,社會喧擾也將沉寂一陣子。
看似藍綠對抗的社會現象,其實不然。民主政治既是數人頭政治,也是擠破頭政治。一次的選舉耗費無數的社會資源,說是大型民調其實是小看了選舉投票的威力。
忍不住利用上課時間,以課程討論的主題為例,探索年輕世代對即將到來的選舉有何看法。對多數大三與大四學生,這是他們的第一次。
內心想著: 應該有不少人很興奮,已經做足功課,準備周末展現民主自由的基本權利: 投票。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里長、鄉鎮市長與鄉鎮市民代表,更重要的針對10大公投案,小心翼翼地投下同意與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