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7年12月1日斗大的標題: 城市之肺消失! 台中逾70公頃計劃綠地將成住宅區
近日台灣全台空氣深受霾害,連日「紅害」讓機關政府苦思解決之道,但政府不僅防治空汙無力,連城市之肺的公園綠地都將被犧牲。台中市政府近期進行「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一口氣將多達70公頃的計劃綠地變更成住宅區,其中很多是精華區內的千坪大公園,引起不少民眾反彈。
台中市都發局在這次通盤檢討解編470公頃的公設保留地,把許多用不到的文教、機關用地變成住宅區,以提高地主參與開發的動機,扣除分還給原地主的土地,最後共有140公頃公設地可以「化規劃為實際」,看似皆大歡喜,但其中居然有70公頃公園預定地悄悄被變更成住宅區,只有地主接到市府通知。
標題殺人,還是記者無知?
城市之肺所指為何?這位記者知道嗎? 究其本質,這位記者口中的城市之肺泛指: 私人土地,這些土地多年來被劃設為公園綠地,因為沒有被徵收,導致公設保留地上長滿臨時性建築與雜草。也就是說,這些所謂公園綠地的現況是:非公園綠地。
怎麼做才能使這些非公園綠地變成城市之肺呢?
就如該記者所言,140公頃公設保留地直接強制徵收為公園綠地,以一般市價推估,每公頃3億元(1坪10萬元),所需經費大概420億元,約占台中市年度總預算的1/3。
反之,若採取跨區重劃方式,將部分公園綠地變更為住宅區,政府則可免費取得約70公頃公園綠地(也是城市之肺)。可是在這個記者口中,卻只說出70公頃計畫公園綠地、城市之肺消失了。
那一個比較好呢? 這就涉及價值判斷了。既然是記者,當然要平衡報導,只談70公頃綠地消失,卻不談要拿420億元徵收140公頃公園綠地可能付出的代價、也不談70公頃住宅區可以交換到70公頃公園綠地,這不是煽情,甚麼是煽情?
更甚者,對公設保留地地主而言,140公頃帳面上的公園綠地可是他們的身家財產,不是你我可以呼來喚去的公共財,憑甚麼談消失,這些土地明明一直存在,政府沒取得的土地,何來消失?
在正常的公民社會,公私有財應該互相尊重,界線分明。這樣的報導,輕易地把別人家的土地、別人的悲情當作腳踏墊,偏頗式的報導,其心可議。
上述評論並不代表我同意這樣的公設保留地處理方式,這部分其實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包括一些歷史共業、地權爭議等複雜問題。我想說的是,既然是記者,當然要設法做到平衡報導。
一個-140公頃的公設保留地,要變成+140公頃當然需要付出代價,你我的納稅錢一塊也跑不掉。這些圖面上的私有公園綠地沒有透過徵收途徑,不會自動變成公園綠地,以前的不作為,有其背景,現在多說甚麼也無益於事。
反之,從-140公頃變成+70公頃公園綠地,付出的代價是+70公頃住宅區,這是好的選項嗎? 當然不是,但是對幾十年累積的公設保留地解決有否助益? 當然有。
只談-70公頃計畫公園綠地消失,卻不談問題的解決,怎麼看都像是中產階級的傲慢,令人不齒。
最後,內政部這種強迫地方政府一次性解決公設保留地作法是否妥當呢?老實說,還有很大的檢討空間。
台中市政府都發局回應: 本府依內政部「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檢討變更作業原則」辦理本市各都市計畫區內公共設施用地專案檢討,係因監察院在102年5月糾正內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有關「各級都市計畫權責機關任令部分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長達3、40年迄未取得,嚴重傷害憲法保障人民之生存權與財產權」,本府遂以「還地於民,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精神」、「開闢必要公共設施用地,提升環境品質,實現都市計畫願景」及「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帶動經濟發展」等三大原則,核實檢討檢討公共設施用地需求,並以跨區檢討之概念辦理,以解決長年土地閒置與土地所有權人權益等問題。
以全市而言,本次公共設施專案檢討預計可解決近470公頃公設保留地,主要以跨區市地重劃方式辦理之公共設施保留地面積約358公頃,個別變更約62公頃,另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辦理徵收之公共設施約50公頃。
本次檢討變更公園、綠地面積約68公頃,藉由跨區市地重劃增加實際取得開闢公園、綠地面積約56公頃,不但符合「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規定,更可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權益問題,亦可增加公園綠地實質開闢處數及開闢面積,而非保留未開闢之開放性公共設施營造「看得到卻吃不到」之假象,進而達到實質改善居住環境品質及地區微氣候之目標。
又本次變更公園超過2公頃之區位,均位屬周邊尚未完成開發區,並無愈是精華區公園變更面積就愈大之情事,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限制土地所有權人之財產權益,除累積民怨外,並造成民眾對於政府之不信任感,本次辦理公設檢討遂行還地於民,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精神、開闢必要公設用地,提升環境品質,實現都市計畫願景、促進土地有效利用,閒置公有土地轉做更具需求之使用、擴大社會福利設施用地及興建社會住宅之供給,整體具公益性、必要性。有關近來民眾建言本府相關建設發展之意見,本府將持續作為推動宜居城市之砥礪參考,為市民謀求更大之福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