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改變的當代都市風貌,從19世紀中期開始,各國都市開始面對日益嚴峻的都市問題,當時的都市擁有就業機會,卻沒有良好的基礎建設,因為交通運具選擇有限,都市空間格局無法有效開展,1863年倫敦市開啟地鐵運輸模式subway,從此改變了都市面貌。
從花園城市運動、都市美化運動中,我們清楚看到,資本主義對勞工階級居住環境的壓榨,住宅改革變成翻轉都市的重大課題。
一百多年後,台灣都市正在經歷同樣的挑戰。
很幸運地,我們有大眾捷運法及住宅法等法制基礎,如今缺乏的是政治承諾及市民認知,社會住宅不是公共住宅,而是住宅選擇,捷運系統不只是運輸系統,而是生活選項,足夠數量的社會住宅及綿密的捷運路網是當代台灣都市發展的基礎設施,也是重要設施。
有此認知,有足夠的行動及資源,台灣各大小都市必然能夠度過都市問題陣痛,打造健康都市發展未來。
土地使用項目,強度,性質及品質,四大面向。
住工商等項目滿足人類需求,使用強度增進土地使用效率、調解地區發展性格。
性質是土地本身具備的自然屬性,可改變,可不改變,品質是人類追求的價值,也是設計領域可以發揮的空間。
這樣的組合在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會出現不相容現象嗎? Rubanisation is a model of human settlement in which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are considered as one space instead of two. It is informed by the belief that treating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as two distinct realms is inconsistent wit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從住宅改革到交通運輸革命,汽車時代獨領風騷幾十年,過程中甚至取代了地區性鐵路運輸及街車服務。
當社會住宅是一種選擇,代表社會住宅數量足夠,社會住宅可以滿足居住需要,社會住宅就不必然是新建住宅,而是棲身選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