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雲林,這個曾經因為1930年嘉南大圳而變身的農業大縣,90年後,農業地景依然,只是外海的六輕帝國早已超越一般地方政府治理範疇,六輕與雲林的愛恨情仇,應該只有在地人才能一窺其中的冷暖吧。一個六輕產值一兆元,整個雲林縣一二三級產業加起來產值不到三千億元,怎麼比呢?
雲林縣土地面積將近13萬公頃,這應該包括外海填海造陸增加的離島工業區,人口規模在1970年代達到高峰,80餘萬人,50年後的今天,雲林縣人口已經掉出70萬大關,正往68萬人或更少前進中。
為了迎接城市發展的需求,雲林縣過去幾十年完成了25處都市計劃區,面積將近1萬公頃,計畫人口約52萬人,現況實際居住在都市計劃區人口約29萬人,也就是說雲林縣有6成人口系居住在非都鄉村區等沒有都市計劃,只有區域計畫分區管制的地區。這個特質其實很符合農業大縣的實際需求,都市人口遠低於非都人口。
只是這樣的人口分布基礎,如何在未來計畫人口設定上著墨呢?答案是2036年計畫人口68萬人,維持平盤,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能夠止血打平,這是國土計畫的任務。
怎麼達成呢?基本上就是透過成長管理機制,拼命擴大產業園區範圍,外加科學園區虎尾基地多179公頃二期園區。順便幫麥寮地區擬一個三千多公頃的擴大區,繼續等待六輕的轉型與擴張,順便要求六輕自己興建海水淡化廠,自給自足,蓋個焚化爐,幫忙燒一下縣內垃圾。兩個大學旁邊多一些住商用地區,看看大學城能否吸引一些外來人口,增加雲林縣的競爭力。
至於新增家的產業園區水電充足嗎?只能說,不夠也要設法運到夠用,這是地方政府的心聲與企圖心。
農業發展區土地應該劃設多少呢?基本上農123加進來大概有7萬多公頃,實際上農業發展區竟然畫了8萬多公頃,夠嗎?誰來耕作?閒置的農地,誰來打雜?這是世代間的文化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沒有人可以代表回答,只能期待明天會更好。
想想看,一個擁有西螺運功散、果菜市場,北港朝天宮、虎尾高鐵站、黃俊雄布袋戲,古坑咖啡的農業與文化大縣,怎麼可能接受人口持續下降,農業一直萎縮,產業機會擴張有限的現況呢?
國土計畫的氣候變遷與成長管理,隱約中好像有好的政策工具可用,第一版出來了,就只能試看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