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大小事 (1012)
- Sep 01 Thu 2022 14:18
再生能源供電量: 12.9%
- Aug 27 Sat 2022 02:30
五股垃圾山,真的翻轉了嗎?
新北市五股區新五路與中興路一帶,有一片面積近百公頃的大型綠地,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踏青遊憩。 但這裡過去29年來卻是堆積垃圾、廢土、惡名昭彰的五股垃圾山,白天時砂石車載運廢土造成塵土飛揚、夜間則焚燒垃圾導致臭氣沖天,許多違章工廠製造刺鼻氣味、違法排放污水,儼然是都市毒瘤。
政治攻防、行政作為的背後動機
- Aug 27 Sat 2022 01:08
新鄉村主義,新鄉村運動
- Aug 26 Fri 2022 16:07
中時評論,誰投稿?
- Aug 26 Fri 2022 11:55
大學教育卷時代來了嗎?
今天在系上聽到老師提及,公私立大學的分野可以透過教育卷化解之。
教育券制度是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提倡的一種政府教育補貼制度。與直接給公立學校發放教育經費不同,教育券制度是由政府向家長發放教育代金券。主要目的在於,在維持政府對教育補貼的同時,在教育體系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升教育質量,給家長及學生更多選擇。
- Aug 16 Tue 2022 17:42
論文一清專案: 有趣的名詞
- Aug 13 Sat 2022 05:36
眷村保存? 保存甚麼?
難得的機會,來到左營軍港右側的左營海軍眷村,這裡曾經是全國最大單一軍種眷村,各式各樣的房屋充斥其中,有海軍司令官邸、運動場、表演場所、看電影、購物市場、各級學校、四海一家等設施,一條又一條的林蔭大道,老樹高聳。
曾幾何時,眷村社區面臨走入歷史的命運,高雄市政府在2010年將其中約59公頃,包括三個社區: 明德、建業及合群,透過文化景觀的指定,留了下來。
- Aug 04 Thu 2022 01:02
Nancy Pelosi coming to Taiwan
- Aug 04 Thu 2022 00:05
台灣都市更新條例24年回顧與展望
1998年11月11日,都市更新條例正式實施,明年將屆滿25年,走過1/4世紀,這部法律對台灣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呢?24年來,這部法律修訂了11次,這麼頻繁的修法,為了甚麼?原本只有62條的法律,歷經20多年修法,條文已經增加到88條,用意雖佳,實際情形呢?
都市更新地區的優勢能夠比得上新開發地區嗎?舊市區複雜的產權與利益關係,能夠與重劃區抗衡嗎?
- Jul 31 Sun 2022 16:09
一坪換一坪: 都市更新還是世代掠奪?
- Jul 26 Tue 2022 03:02
分裂的社會,甚麼是論文?
- Jul 23 Sat 2022 21:44
過去的錯誤,迷失,能否作為走向未來的障礙物?
有人說,韓劇非常律師禹英耦第七集昭德洞公路興建案例很像社子島,是嗎?
該劇一開始是工程單位提案興建一條直線穿越昭德洞的公路,幸福路,號稱是最佳路徑,結果引來當地居民反對,他們指出焚化爐與地鐵才剛完成,現在又來一條將昭德洞一分為二的道路,對地方影響太大。
- Jul 19 Tue 2022 10:44
地主意願在土地使用規劃過程有何意義?
- Jul 15 Fri 2022 00:13
嘉義市改制省轄市,四十年了
嘉義市土地面積60平方公里,比台中市北屯區面積還小,人口規模在26-27萬人徘徊多年。
1982年新竹市與嘉義市改制省轄市,當時的人口規模,嘉義市25萬人,新竹市24萬人。嘉義市人口多一萬人
- Jul 12 Tue 2022 12:44
台北市都市計畫面積到底多大?
- Jul 12 Tue 2022 09:55
新店大坪林水圳路
這裡是新店捷運場站區,涉及250歲水圳路的存留。
十四張為早期先民胼手胝足開闢灌溉良田千 畝,成為北部生產米糧的重要地區。期間,隨 著世代的變遷,留下了許多富有歷史價值的古 蹟,老樹及歷史建築,充滿滿滿的歷史痕跡及 與當地人文親切互動的記憶。現況是劉氏三棟 老厝的"異地"保留;陳家的月記居老宅,雖遭 拆除,劃為公園用地,但承載家族記憶的老芒 果樹仍留在原地。
- Jul 07 Thu 2022 02:55
頂尖 top of the top
甚麼是頂尖? top, the best, the only one, or else?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5-2017年為了提升國內研究水準、建設世界級的頂尖大學,給予重點大學經費補助之計畫。目前本計畫已經結束,接續計畫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Jul 07 Thu 2022 00:08
台中的COSTCO現象及百貨大戰
- Jul 06 Wed 2022 00:15
捷運造價及捷運社會
進入捷運社會26年的台灣
從台北市1996年捷運通車至今,台灣社會已有26年捷運規劃、興建、營運經驗,照理說,整個系統運作應該相當健全,包括捷運產業是否進入國產,還是繼續依賴外國系統等。實務上呢?各個都市依然在瞎子摸象中前進,有捷運的都市希望多幾條,沒捷運的都市希望第一條盡快上線,各忙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