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大小事 (1025)
- Jul 21 Wed 2021 23:39
722~723 烟花颱風來台
- Jul 20 Tue 2021 16:57
台灣史前史: 好奇之外,證據何在?
- Jul 18 Sun 2021 22:34
我的鄰居有違建,與我何關?
- Jul 18 Sun 2021 00:22
疫苗陰謀論
- Jul 17 Sat 2021 00:58
無意識台灣人的悲哀
- Jul 16 Fri 2021 14:59
國成麵粉
大成是國內老牌企業,1957年,由韓浩然創立,二代韓家宇自2001年接任董事長。大成以油脂、飼料起家,現已是橫跨農畜養殖、食品加工、餐飲通路的跨國企業,版圖涵蓋台灣、中國大陸、印尼、越南等地,海內外合計超過100家子公司。
- Jul 15 Thu 2021 23:11
武漢肺炎 台灣笑話集
這裡想來蒐集一些武漢肺炎期間出現過的媒體笑話。
1. 聯合報出現這種記者: 劉琬琳,查了一下應該是輔大金融碩士班畢業生,竟然出了一則莫名其妙的新聞。BNT原廠在德國,出品的疫苗本來就沒有復必泰三個字,結果竟然有記者來稿照抄,甚至還表示延四個星期才到貨,合約還沒簽訂,生產線還沒排入,到貨日期也未定,怎麼會出現這種晚四星期的字眼,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胡說八道。身為專業記者,甚至主編台下標語的編輯群,至少也要加一個問號才勉強合理。
- Jul 12 Mon 2021 01:23
疫苗達成交易: 這是正常商業行為嗎?三大問號
BNT之亂
事情發展至此,只要你有任何理性,應該可以充分了解,台灣面對的國際情勢。因為美國禁止疫苗出售給非政府組織,到頭來只剩下德國BNT模式可用,也就是上海復必星大中華代理權的漏洞。
- Jul 11 Sun 2021 15:11
關西鎮的土地使用與地權爭議
- Jul 11 Sun 2021 02:57
台灣各地方公共設施用地面積統計比較
我猜,沒有人寫過這方面的比較文章,一方面,這是冷門的話題,另一方面,知道了大概也沒有太多政策意涵。
剛剛查了營建署網站上各地方政府公共設施用地面積,調了一下各類公共設施用地的面積,結果其實很令人訝異。
- Jul 10 Sat 2021 23:46
分裂的台灣: 想想解方
剛剛看了幾位所謂深藍人士(吳東昇、、、)的臉書,不看還好,看了嚇出一身冷汗。不禁納悶,民主自由台灣縱使容忍不同言論,怎麼他們看的東西,跟我差那麼多。
這些人的確住在台灣,但是他們每天臉書PO出的訊息與圖卡,簡直來自平行時空,一個疫情指揮中心,卻被各自表述,分裂的程度,無與倫比。
- Jul 09 Fri 2021 21:39
住宅政策第三條路: 合作住宅
台灣地區絕大多數住宅係私人部門生產所得,供需法則依賴市場機制,房價高低可能與區位有關,也可能與私人偏好關聯。重點是,市場運作機制很現實,能力不足者的住宅需要經常受到忽略與歧視。
公共住宅一直被視為補正市場缺陷的重要防線,政府透過國民住宅條例及住宅法中社會住宅條款,嘗試提供一定比例的住宅,滿足能力不足者的住宅需要。
- Jul 09 Fri 2021 21:13
五流社會的省思
商業活動四流
(一)商流(Business Flow)
泛指基本的商業行為,也就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活動,屬於交易流通行為。廣義而言,商流泛指從生產到銷售的一連串商業交易活動,包含了生產銷售物流,以及資訊流。
- Jul 09 Fri 2021 21:02
萬點星星: 台灣鄉村莊園新想像
戰後嬰兒潮帶動的出國潮及退休潮早已成為進行式,我們要問: 在未來30年,現在40歲的族群,預估至少500萬人,這些人退休準備及真正退休會留在都市嗎?還是部份的它們想回到田園?
一處處750坪的假農舍,真的就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嗎?這些偷偷摸摸蓋出來的農舍,有可能傳承百年嗎?
- Jul 09 Fri 2021 10:37
橋頭科學園區
為了帶動科技產業升級,科技部提出科學園區10年規劃,需要600公頃的產業用地,2017年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內政部提出橋頭新市鎮計畫的轉型計畫,將原來二期以住商用地為主的土地變更為以產業用地為主,面積約352公頃。整個區段徵收開發經費高達347億元,取得之公共設施用地126公頃,發還抵價地113公頃,剩餘可讓售土地112公頃,部分公共設施、國有地及台糖領回土地將由科學園區管理局租用作為橋頭科學園區使用。
橋頭園區位於高雄新市鎮特定區二期計畫範圍,占地262.39公頃,相當於10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廠商設廠的面積為164.27公頃,占全區62.61公頃,此園區預計引進半導體、航太、智慧生醫、智慧機械等產業,預估可帶來就業人口1萬1000人。
- Jul 09 Fri 2021 09:27
侮辱自己的代價
- Jul 09 Fri 2021 00:51
不當徵收案例: 一條省道的四叉路口
2021年7月8日新聞指出,監察院提案糾正一樁32年前土地徵收案,此案涉及公路總局、當時的桃園縣政府及內政部。到底發生甚麼事了?
事情要從1972年談起,該年度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劃設計畫道路用地, 原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於1988年間辦理「省道台一、四線經桃園縣龜山鄉、桃園市都市計畫區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工程」用地徵收,因漏未徵收42筆道路用地,而於1990、1991年二度補辦徵收,造成同一交叉路口的道路用地,因列屬不同年度徵收案而有不同補償基準。也就是說,1988年辦理用地徵收時少了42筆土地,事後追加徵收導致前後期土地徵收價錢有別。
- Jul 08 Thu 2021 01:21
那些人系列:黃炳麟中將
- Jul 06 Tue 2021 22:06
反對徵收與贊成徵收: 時效性面向
有計畫與無計畫之別
從個人角度,有計畫與沒有計畫的人生,各有其獨特性,有計畫當然很好,刻畫出軌跡,一步一腳印,往終點目標邁進。沒有計畫本身也是一種計畫,隨遇而安,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人生走一回,總要留點遺憾。有計畫並不代表一切必然順利,畢竟有些因素操之他人,個體頂多只能盡人事,強求反而遭來反效果。沒有計畫的本質並非一團混亂,而是走一步算一步,步步為營,不好高騖遠,凡事自然為上。
- Jul 02 Fri 2021 22:46
非都山坡地造鎮: 頭份四季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