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嬰兒潮帶動的出國潮及退休潮早已成為進行式,我們要問: 在未來30年,現在40歲的族群,預估至少500萬人,這些人退休準備及真正退休會留在都市嗎?還是部份的它們想回到田園?
一處處750坪的假農舍,真的就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嗎?這些偷偷摸摸蓋出來的農舍,有可能傳承百年嗎?
戰後嬰兒潮帶動的出國潮及退休潮早已成為進行式,我們要問: 在未來30年,現在40歲的族群,預估至少500萬人,這些人退休準備及真正退休會留在都市嗎?還是部份的它們想回到田園?
一處處750坪的假農舍,真的就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嗎?這些偷偷摸摸蓋出來的農舍,有可能傳承百年嗎?
為了帶動科技產業升級,科技部提出科學園區10年規劃,需要600公頃的產業用地,2017年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內政部提出橋頭新市鎮計畫的轉型計畫,將原來二期以住商用地為主的土地變更為以產業用地為主,面積約352公頃。整個區段徵收開發經費高達347億元,取得之公共設施用地126公頃,發還抵價地113公頃,剩餘可讓售土地112公頃,部分公共設施、國有地及台糖領回土地將由科學園區管理局租用作為橋頭科學園區使用。
橋頭園區位於高雄新市鎮特定區二期計畫範圍,占地262.39公頃,相當於10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廠商設廠的面積為164.27公頃,占全區62.61公頃,此園區預計引進半導體、航太、智慧生醫、智慧機械等產業,預估可帶來就業人口1萬1000人。
網路上看到一則漫畫,有人傳閱說,這是來自新加坡的作品,可是查了一下,這是出自台灣人自己的創作。不太清楚為何有人要謠傳這是來自新加波的創作?
2021年7月8日新聞指出,監察院提案糾正一樁32年前土地徵收案,此案涉及公路總局、當時的桃園縣政府及內政部。到底發生甚麼事了?
事情要從1972年談起,該年度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劃設計畫道路用地, 原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於1988年間辦理「省道台一、四線經桃園縣龜山鄉、桃園市都市計畫區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工程」用地徵收,因漏未徵收42筆道路用地,而於1990、1991年二度補辦徵收,造成同一交叉路口的道路用地,因列屬不同年度徵收案而有不同補償基準。也就是說,1988年辦理用地徵收時少了42筆土地,事後追加徵收導致前後期土地徵收價錢有別。
有計畫與無計畫之別
從個人角度,有計畫與沒有計畫的人生,各有其獨特性,有計畫當然很好,刻畫出軌跡,一步一腳印,往終點目標邁進。沒有計畫本身也是一種計畫,隨遇而安,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人生走一回,總要留點遺憾。有計畫並不代表一切必然順利,畢竟有些因素操之他人,個體頂多只能盡人事,強求反而遭來反效果。沒有計畫的本質並非一團混亂,而是走一步算一步,步步為營,不好高騖遠,凡事自然為上。
武漢肺炎疫苗,這個在五月中前,台灣社會知道,卻不怎麼熱絡的名詞,瞬間變成熱門商品。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的資料,台灣其實從去年到今年已經準備好採購三千萬劑疫苗的預算,也完成必要的採購。
2021/7/15
這是郭台銘董事長2021/6/17深夜的三點聲明,透露甚麼訊息呢?各方多時以來,拼命的以自我觀點解讀武漢肺炎疫苗的種種,一瞬間台灣社會似乎變成疫苗專家大國。
現階段的疫苗真的可以如同商品/一般藥品般,任人評論與交易嗎?
縣市統計要覽是台灣地方政府掌握行政區內人事地物數量、變化及素質的重要櫥窗。
先從台灣農業統計要覽談起,看到這些數字,讓我們對台灣社會的了解更寫真。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地區在2020年畜牧業產值大概1688億元,其中最大宗來自豬與雞。
蓋房子不容易,但是事業有成後,蓋了洋樓,然後呢?
今天看到廣東開平碉樓群,2007年納入世界文化遺產,整體卻呈現荒廢狀態,雖然有收門票,以觀光景點出現。我們還是要問,上個世紀,很多出外經商事業有成者,往往選擇回家鄉蓋洋樓,炫富,只是隨著時代演化,後代子孫逐漸在海外定居,家鄉洋樓變成廢墟,實在可惜。
板橋是很奇特的都市,明明人口數早就超過五十萬人,正確地說,應該是35年前(1985年前後),卻只能擠在台北縣政府膝下,以縣轄市規格為之。行政區土地面積2,300公頃,規模遠小於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等省轄市,人口密度與數量卻遠遠超過,甚至還是嘉義市人口的兩倍多。對板橋人而言,屈居縣轄市是莫名的地方自治惡例,也種下地方無能治理的惡果。
對台北縣政府,或現在的新北市政府而言,板橋市或板橋區只是1/29,不可能,也不應該將資源全部集中在縣治所在地,也因為如此,30多年來,看著板橋成為三鐵共構的都市,卻無能在都市計畫、都市更新等地方治理項目有所突破,不免感到可惜。
統獨序曲的自白
從小在黨國教育環境下長大,對國家,對社會的認知受到嚴重的扭曲,直到去了美國,才慢慢地找回正常的心智水準,那一年1988年,蔣經國去世,因為擔任中國同學會會長,特地舉辦了燭光晚會,追思當時認為的台灣偉人,如今想起來,假設時光倒流,我應該會做不一樣的選擇,舉辦不一樣的活動。
看著全國國土計畫與縣市國土計畫陸續完成,原本欣悅的心情卻每況愈下,因為當國土計畫要進入土地使用管制階段的討論時,大家赫然發現:
規劃成果不見了,剩下的竟然是59項或更多的管制規則,容許使用、允許使用,大家的焦點變成: 我的土地是否可以蓋農舍,是還是否,給我答案。
台灣是農業社會出身,多數人埋身於稻米的耕作,終其一身。收成後的稻米除了自用外,自然變成商品市場流通的貨品,也因此延伸出分布各地方的米商,買賣稻米的商人: 糧商。
根據農糧署統計,1984年到2016年,台灣人均食米量從每年吃掉超過84公斤的米,一路跌到只剩44.5公斤,幾乎腰斬。同時間內,台灣的糧商總數也從2萬1千多家,銳減到不足8千家,減幅逼近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