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討論國家首都圈的治理課題,北北基宜面積雖然只有35萬公頃左右,人口920多萬人,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現象,我們要問: 首都圈市長們及市民對高房價真的無感嗎?有人以每坪20萬元為基線,發現首都圈從台北市向外推進的價格迴圈,一環又一環,如今已經過了林口台地往桃園前進中。
首都圈擴大顯然是被房價拉大的。
晚上討論國家首都圈的治理課題,北北基宜面積雖然只有35萬公頃左右,人口920多萬人,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現象,我們要問: 首都圈市長們及市民對高房價真的無感嗎?有人以每坪20萬元為基線,發現首都圈從台北市向外推進的價格迴圈,一環又一環,如今已經過了林口台地往桃園前進中。
首都圈擴大顯然是被房價拉大的。
這是有趣的標題,旅館本來就是提供短期居住機會的場所,究其本質還真的跟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有雷同之處。
照理說,一棟50戶的商業旅館,通常位於住宅區或者商業區,包括兩大部分: 公共空間、私人空間。空間構件包括: 停車場、戶外廣場或騎樓、大廳、餐廳、會議場所、員工空間、樓梯、電梯、50房間、各樓層維護管間、頂樓平台等。
今天難得機會見識到進行中,由縣市政府發起之農業生產/銷售資訊整合平台,各種作物生產地、耕地面積、作物產量、市場價格等資訊與天氣平台嫁接,災害預警、市場價格預測得以被逐步實踐,或說掌握。
這是好事,讓生產端農民知道自己面對的環境,即時性、短期資訊當然有助生產端聰明化。此舉也可提供政策執行單位提早掌握可能的變化,盡早因應。
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實驗25年後,確認了台灣地方政府架構,一百年後,我們回頭看發現,這是精準的生活圈模式。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台東廳、澎湖廳(1926年增),西部平原五大核心都市,花東澎湖離島有限自治。
這是2021年出版的書,書名叫做: 真相製造: 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台灣國家首都在台北,理由很簡單,因為總統府在台北。
只是,台灣國家首都應該長怎樣?身為台灣人,這是我們多數人沒有參與過的討論,那些建物就這樣現身,從清領後期、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時代,即使到了民主轉型階段,多數台灣人還是沒有機會參與,國家首都中心的內涵。
綠能政策是必然趨勢,因為綠能已經不再只是新鮮的能源政策,而是國際產業發展必要一環。在此基礎上,台灣各地原有能源供給高度集中化現象可能正在面臨挑戰,其中一題是: 地方能源自主性。
以台東為例,土地面積3,51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多年來無法突破30萬大關,現有發電廠規模小,缺乏自主性,必須仰賴西部能源饋線供應。然而台東腹地廣大,難道沒有發展自主綠能產業的空間嗎?答案很弔詭,有土地,不一定有人投資,有人投資卻不一定能夠通過環境檢測考驗,更重要的,原住民傳統領域處處可見,這是機會,還是限制條件,似乎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可能涉及多方政治角力,而非單純的中央與地方權力分合。
特定專用區,這是都市計畫法39條明定項目: 特定專用區內土地及建築物,不得違反其特定用途之使用。 我們要問,甚麼是特定專用區?此類分區與住宅區、商業區及工業區有何差異?
醫療專用區
這是屏鵝公路沿線最鮮明的地景,雖然沿途能見度低,但是從上空將可以見到將近52公頃雜林土地上鋪滿光電板,新時代來了。
51.9公頃土地上預計布設21.93萬平方公尺的光電板,加上其他設施,共計使用32.5公頃,或62.6%土地做為光電相關設施用地。
在網路上看到這張圖,一個以硬體為主軸的社會住宅演化解說圖,老實說,真的不知所云,先留下紀錄,改天好好檢視一番。
有鑒於「住屋生態」一直是臺北市的重要課題,北市府自103年即開始推動社會住宅計畫,將過去大家熟知的國宅逐步轉變成為社會住宅1.0,並積極以更多元的方式興辦。目前可申請承租社會住宅的對象,基本上須為年滿20歲的國民,在臺北市設有戶籍,或在北市就學就業、有居住需求者,再者,申請人與其配偶、戶籍內的直系親屬必須均無自住宅也無承租國宅、公營住宅與社會住宅。為保障弱勢,家庭年收入低於公告受理申請當年度本市百分之五十分位點家庭之平均所得,且所得總額平均分配全家人口,平均每人每月不超過本市最低生活費標準之三點五倍者,亦為資格條件。
土地徵收轉型正義篇
晚上在找一處1953年國防部徵收新店陳家田地供聯勤建築兵工保養廠案,該案後代在60多年後突然回頭舉證當時徵收程序有瑕疵,明明應該每百斤135元徵收價,結果只給每百斤116年,地主後代因此主張當時的徵收失效,要政府發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