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大小事 (1012)
- Nov 26 Thu 2020 00:08
房價與我何關?
- Nov 21 Sat 2020 07:14
南平類比社子島: 合理嗎?
在規劃界,類比法是一種理解地方的方法,規畫者可以藉此自我警惕,勿忘初衷、重複錯誤。
面積300多公頃,人口約一萬人上下的社子島,因為內部水患問題及大台北防洪考量,被限建多年,導致區內建物無法有效改建,公共設施用地遲遲無法到位。有人形容社子島限建意外地在大台北創造了一處未經開發破壞的處女地,也有人形容社子島生活環境與第三世界無異,連一家現代化便利商店也沒有。這是兩種價值體系的對抗嗎?
- Nov 16 Mon 2020 10:39
台北市變了嗎?
台北市是台灣的國家首都所在地,也是各類都市問題的急先鋒。雖然面積不大,且多數為山坡地保護區,台北市都市化腳步從1960年代搭上特快車,有將近30年時間從幾十萬人口都市變身一個272萬人口大都市。
1967年改制為直轄市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成為人口百萬大都市,一切欣欣向榮。1970年代中期人口突破兩百萬大關,1980年代積極規劃迎接三百萬人口大觀的到來,直到今天,預擬的三百萬人口並沒有光臨,都市計劃預計核發的350萬計劃人口與公共設施多數已經到位,甚至開始老舊。
- Nov 11 Wed 2020 00:34
政商混合區,這是甚麼分區?
今天有機會接觸到淡海新市鎮計畫,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新市鎮計畫,出現的年代是1992年,計畫面積1,748公頃,計畫人口高達30萬人,計畫目的是為了紓解台北都會區中心都市成長壓力,配合土地儲備制度,解決都會區住宅不足及房價飆漲問題,並樹立都市發展典範。(另一個是橋頭新市鎮,計畫人口28萬人,這兩個計畫顯然已經讓中央營建署頭大不已)
30年後,我們看到這個名稱很怪異的分區。淡海第一期計畫區446公頃,竟然有個分區叫做政商混合區,問了規劃前輩們,這是甚麼樣的思維?怎麼會有人在核心區填入5公頃多的政商混合區。一開始聽到這個名詞,有人說,我打錯字,應該是住商混合區,想想也有可能,會不會是當初計畫者打錯字,一錯再錯,大家也懶得修正,將錯就錯,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無奈。
- Nov 10 Tue 2020 21:00
最小破壞整體開發,可行嗎?
- Nov 09 Mon 2020 18:00
共同體的想像與真實
- Nov 09 Mon 2020 02:41
土地使用管制: 從誰的意?
- Nov 07 Sat 2020 00:29
都市計畫能做甚麼? 三峽與淡水遐想
- Nov 03 Tue 2020 21:20
台南古都1.0
這是中研院2018年10/24新聞:
台灣最早的城市是西元1624年由荷蘭人在今台南安平建造的「熱蘭遮城」,中研院昨公布「熱蘭遮市地籍表」研究,包括市鎮測繪圖、街廓布局、最早登記有案的唐人與荷蘭居民的姓名。
- Oct 31 Sat 2020 23:12
大學應該蓋在那裏? 長榮大學案例
日前發生的馬來西亞女學生不幸事件,據聞就是沿著學校前方台鐵高架路下方回家路上遇害。除了燈光照明外,大學城旁邊的車站周邊人行與車行動線是地方政府應做為建設項目,還是大學本身的基礎建設呢?
長榮大學來到歸仁
- Oct 31 Sat 2020 12:12
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歷任理事長
台灣小麥在可溯源先民渡海拓墾時期(雲林麥寮),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總督府從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推廣種植麥作,各縣市 (州廳)種植面積從300甲到5000甲不等。戰後,台灣出現短期糧食不足,政府鼓勵農民廣泛種植雜作,小麥為重要作物。1954年挾美援之勢,透過補助 營養午餐推廣「麵食運動」;1967年正式開放美國小麥進口;1970年間政府以「大宗物資貿易採購團」由美國輸入小麥、玉米、黃豆,藉以平衡台美貿易逆 差,台灣小麥、玉米、黃豆的種植從此受到壓抑。
- Oct 28 Wed 2020 14:02
搶建後,改建怎麼辦?
台灣省確定1999年五月底全面實施都市計劃容積率,引起建築業及地主掀起最後一波搶照風潮,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全面實施容積率地區全屬供給過剩的中南部或次級都會地區,並逢房地產不景氣階段,以致建商觀望氣息濃厚,而地主則積極搶照。
- Oct 22 Thu 2020 01:44
做賊先喊抓賊?
- Oct 15 Thu 2020 15:01
家的定義: 懷舊還是濫情
網路上有人這麼形容著:
阮義忠充份傳遞了這樣的簡單論述:農村、土地與勞動的人們是高貴、寬容的,而都市、現代化與現代社會,則是「假象」、「惡疾」、「陷阱」,是「未來終將面對的廢墟」;唯一的贖罪方向,是回到農村價值與倫理、回到台灣的過去。
- Oct 15 Thu 2020 14:52
社會住宅定義再思考
- Oct 15 Thu 2020 00:06
國公有土地如何定位?
- Oct 12 Mon 2020 19:52
淡水93房租屋違建拆除傳奇: 保護區住宅
這是國慶日後傳出來的新聞: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49號一處沒有建築執照的違建,占地約1200平方公尺,一樓是店面,2樓到5樓內部磚造隔間高達93房69衛(一個樓層至少23戶),日前遭檢舉查獲後,新北市拆除大隊從9月中起執行拆除,歷經約16個工作天,國慶日前完成內部隔間拆除作業,並將向違建行為人收取拆除費約56萬元。
- Oct 11 Sun 2020 22:32
誰做的招牌? 誰的招牌? 都市景觀改善的背後
今天上課有同學回顧,她在市區的店面出租給日本客戶,日本人根據市政府廣告招牌規範製作一份看起來很小的招牌,顯然相當不顯目。好心的她於是向日本客戶建議,這樣的招牌人家根本看不到,不利事業行銷,對方聽了一頭霧水。
於是,她得到一個結論: 原來廣告物招牌設置有一定的規範。如此看似平常的課題,對她而言卻是一大啟示。對她而言,招牌就是要醒目才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從她的角度,廣告物製作公司的責任是聽她的命令,設法長出吸引人的廣告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