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榕(1936年11月18日-),中國國民黨籍,歷任臺中市第九屆與第十一 、十二屆市長。歷任期間累計11年餘,為省轄市實施地方自治時期(1951年-2010年)任期最長的臺中市市長。
民國二十五年出生的林柏榕,世居台中市,與一般含著金湯匙出身的政治人物不同的是,林柏榕非但沒有顯赫的家族庇蔭,且是從未見過爸爸的遺腹子,家境苦的他,自幼跟著老母侷居在澄清醫院太平間旁的暗巷內長大, 太太林郭月琴 為大甲望族後代。
林柏榕(1936年11月18日-),中國國民黨籍,歷任臺中市第九屆與第十一 、十二屆市長。歷任期間累計11年餘,為省轄市實施地方自治時期(1951年-2010年)任期最長的臺中市市長。
民國二十五年出生的林柏榕,世居台中市,與一般含著金湯匙出身的政治人物不同的是,林柏榕非但沒有顯赫的家族庇蔭,且是從未見過爸爸的遺腹子,家境苦的他,自幼跟著老母侷居在澄清醫院太平間旁的暗巷內長大, 太太林郭月琴 為大甲望族後代。
這是今天的新聞:
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廳長簡慧娟表示,新法七月一日正式施行,在這之後發布的都市計畫,民眾只要認為違法且損害其權益,可以在計畫發布一年內,依照所在地,向台北、台中或高雄行政法院提起訴訟,保障自己權益。
參加某大學學生研究報告評審,主題是台中市社會住宅,報告內容充斥著來自官方網站的資料,看似中立客觀,裡子卻充滿對社會住宅不信任的印象。
為了拉近大學生與社會住宅的距離,我問了一個問題: 試問,身為大學生,大學興建的學生宿舍是甚麼?這種只租不售,只能住幾年的宿舍,可以算是大學校園內的社會住宅嗎?
技術問題與政治態度
空氣汙染是都市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差別在於嚴重程度及影響年期長短。都市多數是工業革命後出現的產物,都市經濟活動中,製造業及移動產業創造了城鄉人口移動及城鄉物品的交易,市場多年來就是都市的代名詞。
2020年9月的迴響?回想?迴旋梯? 我的回應。
基隆盧家
盧秀燕的父親盧會亭(1928-2012?)是軍人,山東諸城人,來台灣後有三個女兒,盧秀燕為長女,么女盧秀芳擔任電視新聞主播,2012年1月去世,享壽84歲,推算回去,盧爸爸應該是1928年次左右出生,1949年來到台灣的時候應該還是20歲年輕小夥子。
1946年5月,臺灣省參議會在台北市南海路設立,1951年因為縣市行政區域調整,參議會改制為臺灣省臨時省議會,1957年台灣海峽兩岸強烈對峙,台灣省政府播遷南投中興新村,1958年臨時省議會遷往台中縣霧峰鄉。
從清末、日治到光復初期,霧峰林家的土地非常廣闊,省議會遷往霧峰,就設立在林幼春(1880-1939,南強詩集)先生的土地上,面積約6.2公頃。
他是葉振興,阿興仔,1950年次,從小在台中市西區模範街長大,與胡志強為鄰,現任台中市烹飪公會理事長,這樣的台中人有何世界觀呢?
首先,他以創業為首,做過餐廳、三溫暖、淑女窩、空廚、日本料理店,員工一度超過上千人,在他口中,日進百萬的空廚時代更是朗朗上口,台中商會常務理事期間對台灣經濟政策的獻言,更令他說起台灣未來,充滿悲觀主義。國家領導人作為或許重要,個人決策又豈能被三言兩語輕輕帶過?
公保地:春天與寒冬
公共設施用地原本是台灣都市計畫體系的核心,也是都市計畫存在的價值: 創造大家可以使用的土地,讓所有人走出家門的那一刻開始,就能夠有便捷的道路系統,有學校可以上學,有機關用地可以洽公,有公園可以散步聊天,有兒童遊戲場可以遛小孩,有廣場可以聚集歡樂,有停車場可以停車,有市場可以買菜,有垃圾場可以處理廢棄物,有體育場可以運動強身,有河道可以排水親水。
曾文坡(1936年2月10日-2002年3月1日),臺中市人。曾任臺中市議員、為第八屆台中市市長,無黨籍。
1958年,曾文坡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之後於台灣合會公司興中分公司做外務員,五年後升任助理員,協助徵信調查工作。並一度創業經營宏隆紙行。1973年以無黨籍身分出任臺中市第八屆議員(中區西區選區)。
台中市共有96處眷村,以空軍數量最多,陸軍次之,數量僅次於台北市。水湳機場面積廣達250公頃,為日治時期陸軍航空隊基地,原有日式房舍眷村共10處,其中邱厝新村和模範新村,後來成為多數是台灣人老芋仔家庭的眷舍。
陳端堂(1920年7月23日-2005年9月28日),醫師、政治人物,畢業於日本大阪帝國大學醫學部,曾擔任省立台中醫院外科主任、穎川外科醫院院長,1973年至1977年出任臺中市市長。中國國民黨籍。
陳端堂出生於大正九年(1920年)。出身望族,父親陳彩龍曾是南投縣選出的台灣省議員。母親陳邱阿慎也當選過二屆台中市議員。陳端堂為陳彩龍四子。中學時就讀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赴日後,陳端堂先是進入弘前高等學校就讀,之後進入大阪帝國大學醫學部專攻醫學。昭和十六年(1941年),醫學部畢業後陳端堂留校擔任助教,吸收臨床經驗。
林澄秋(1909年2月15日-1979年4月9日),臺中市西區人,東京農業大學,曾任臺中高農校長、臺中市建設局長,1968年以無黨籍身份擔任第六屆臺中市市長(1968-1973),多了快一年,是戒嚴時期罕見的非國民黨籍縣市首長。只可惜卸任後,財務情況不佳,最後墜樓身亡。
林澄秋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出生,臺中望族,父親林汝言是清朝秀才,日治時期曾獲取紳章、出任區長。母親趙香花亦出身名門。林澄秋兄弟八人,他排行第七。
(1971.03.05)
台中市三條主要道路將竣工.(配音)拓寬後台中市三條主要道路復興路、北屯路及五權路將竣工,分別在今年的六月及八月間由台灣省工程處施工,工程經費約九千八百多萬元,對改善交通促進經濟繁榮有很大的幫助。
一張1975年台中市三期重劃區空照圖,1980年代的空間想像,引發了有趣但嚴肅的對話,特別摘錄下來。
這可能是價值衝突,也可能是認知衝突。一個地方應該發展到甚麼程度,誰可以決定?誰可以影響?除此之外,一塊土地應該如何被利用?被規範?是否可以只靠著一張都市計畫圖就搞定,這當中也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以前是麵粉廠儲放進口小麥的倉庫,從高雄港上岸的小麥先拉到20號倉庫,麵粉廠利用人力車拉到廠區研磨。
這是一個貫穿台中東西的道路,知道她的存在,直到閱讀到勤益科大管理學院提出的縣道136農場加值計畫,個人才意識到,過去的台灣大道計畫及縣道132計畫,缺了一角,有了136,欣賞大台中的角度會變得更有趣。
改天要找個時間好好地檢視一下台中三條通。
2020/6/18傍晚的夕陽,燦爛奪目,在高速公路上想捕捉永恆,只可惜,瞬間又何奈。
這是文化部網站列出的免費場所,加起來等於甚麼?去過一處與去過所有,差別在那裏?28+1等於甚麼?
有時候,我們也不免想問這樣的問題: 文化場所存在的價值誰來確認?這是一個投機的問題,還是一個務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