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處於1961年在自由路與民權路口,也就是當時的台中市立圖書館(今天的合作金庫)斜對面設立辦事處,1967年在雙十路市長公館旁邊成立新館,1998年該土地由維他露基金會購置新建基金會大樓。
美國新聞處於1961年在自由路與民權路口,也就是當時的台中市立圖書館(今天的合作金庫)斜對面設立辦事處,1967年在雙十路市長公館旁邊成立新館,1998年該土地由維他露基金會購置新建基金會大樓。
台鐵是一個總公司發號施令的奇怪單位,在地的車站長來來去去,整個車站區的資產宿舍文物,似乎沒有一個總管,拆了又蓋、蓋了又搭建,就這樣台中火車站區雖然號稱百年歷史,但是真的要在車站現場找到時間座標,或者要籌備一個鐵道博物館,對台中人而言,似乎困難重重。即使是與車站共生的天外天劇場,剩下的歲月,也在饅頭堆裡,等待著平地起高樓。
隨著台中百年火車站2016年10月走入高架化時代,42歲的建國市場也走入歷史,移到台糖區段徵收區,另起爐灶。位在建國市場北側的南京新村,卻沒有人太多人討論,理由很簡單,南京新村早已面目全非,房屋與商店間的距離只剩下雜草與廢棄物。
今天下午的討論相當多元,從藝術品銀行、藝術品媒合平台到扶植新銳藝術家作品出租流通,美學進工廠、進駐醫院、商店、超商百貨,讓藝術與美學成為台中人生活一部分,讓潛力作品與生活文化結合,這樣的都市,誰不喜歡?
西元1943年,大安溪潰堤。根據台中農田水利會紀載,昭和18年 (1943)7月17日,暴風雨驟至,大安溪水氾濫,火炎山堤防(六股)崩潰,農地流失800餘公頃,造成慘重災害與死傷,轄內水利設施俱毀,水利組合旋即動員人力財力,進行復舊,於民國34年7月竣工,後因受二次大戰、物資缺乏、勞力不足等影響,棄精就簡,改為乾砌塊石水渠。
台灣省城1891年的出現將台中放上台灣地圖的中心點,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台中做為台灣史上唯一省城所在地的地位,無可取代。
台中火車站1905年的出現則將台中推進現代化的行列,沒有回頭。1908年台灣南北鐵路的貫通典禮將年輕的台中公園與湖心亭置入台灣人的腦中,台中不在只是中部的小都市,而是連結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中心點,小京都。1917年第二代火車站現身,如今已成為國定古蹟,1922年增設的海線鐵路,如今已被納入山手環線系統,即將服務下一代的台中人與旅客。
在台灣鐵路發展史上,中部是一個特殊區塊,1908年陸續完成的山線縱貫鐵路雖然達成了台灣南北貫通的使命,卻遠離台灣的海岸線地區,直到1922年90公里長的海線鐵路完成,從竹南到彰化間的大環線框架百年來扮演南北貨運連通的大動脈。
理論上而言,海線應該要一路連結海岸地區,怎麼會到彰化就轉彎了呢?據說原因之一是鹿港人反對鐵路經過,1970年代也有美國廠商來台洽談興建連結基隆與高雄港口的貨運鐵軌,因為鐵路法限制無疾而終。
個人心得:
10年前曾經提議公益路全面改造,透過街車創造觀光意象,並且在周邊找地興建美食博物館。如今看來,市場力量早已在此發酵,美食博物館已經遍佈沿線,從勤美綠園道到七期重劃區,公益路可能會延伸到環中路,形成一個超級商圈。軌道街車與人行空間加大應該更迫切了。
理想國:一個非都社區被中科特定區計畫包在裡面,龍井區東海里的門面是西屯區農業區,東海里的街道是1980年代的產品,至今已經30年,因為位於非都市土地,所以理想國社區幾乎沒有任何公共設施,柯比意廣場、狹小巷弄只是私人土地的擴大版(私設道路),並非正式的公共設施。
2014年到來的中科特定區計畫面積將近3000公頃,重心是中科,而非周邊鄰里社區。都市計畫的核心是公共設施用地,大肚山坪頂地區走過三十年的建築填充,發展早已碰到瓶頸,如今中科特定區計畫後,如何掌握契機,在捷運站、行政區調整、街區整頓、公共空間創造等面向建立地方共識,應該是最大的發展課題。
今天參加一場國土空間發展計畫草案座談,這是營建署去年委託四大案之一,其他尚有國土功能分區、防災與復育及城鄉發展模式與行政區劃,國土法通過至今已經一年多,施行細則也在2016年5月1日通過,換句話說,中央政府版的國土空間發展計畫兩年後就要現身,身在規劃界,不免要問問自己: 國土計畫是台灣救命神丹,還是另一個亂源?
在國土計劃法通過前,台灣360萬公頃的土地利用管理分屬不同法系: 都市計畫法管47萬公頃都市計畫區、區域計畫法看似非都市土地的上位計劃(實際管轄範圍與內容其實並不明朗,因為非都十幾種分區之下又有所謂的十幾類用地編定,實際的運作邏輯,缺乏明確規劃思維,比較像是管理準則),農業發展條例好像跟農業發展用地利用有關,國家公園法很明確地規範區內31萬公頃土地利用,至於48萬公頃的海域如何有效管理,因為沒有規劃基礎,並不明朗。
一個台灣都市計畫界應該討論的課題,卻不知如何說起。
學校是地方發展的根本,小學則是鄰里生活的重心。一個都市計畫劃設幾十年的小學用地,卻可以在土地完成徵收12年期間沒有任何設校準備,直到地主提出訴訟後才猛然想起: 對喔,我們的小朋友需要一間學校。
籌備兩年多後,台中市政府終於啟動美村路原聯勤招待所0.5公頃用地開發案,這處閒置多年的公有地將變身為亞洲第一、台中創舉,國際志工,NGO,NPO及社會企業聯合中心,樓地板面積超過2萬多平方公尺的十層樓空間,地下三層樓可提供一百多格停車,1到4樓為公共展示、國際會議及商業空間,5到9樓分別交給經發、勞工、社會及文化局經營管理,10樓大台平則預計作為公共活動空間,本案的經費需求約在10億元上下。
建築定位? 看起來有辦公、共享空間、產業空間、研發空間、服務空間及消費空間等類型,只是動態與靜態活動差異頗大,這部分的釐清有待營運定位的補充。
空氣品質(air quality)是一個複合名詞,品質優劣的認定具備個人主觀與集體客觀標準,當我們討論空氣品質改良,或者空氣品質惡化之際,試問,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找到合理/絕對標準值,並以此為標準,反推各類汙染源均值降低? 或者選擇性汙染源大幅下降,換取部分汙染源持續存在? 這是一個很難達到共識的公共政策議題,因為主觀面/客觀面本身就充滿矛盾。
更甚者,各界至今對空氣品質與空氣汙染源的數據基礎尚未建立共識,所謂的努力方向是要以甚麼監測數據做為基礎,也有待努力。
2017/2/14 留下紀錄,想了二十年,荷蘭人竟然就這樣達成了,台中呢? 台灣呢? 大數據? 智慧城市?
將近一千萬間的房屋,用圖形排列下來,清楚呈現房屋的生日與分布,看,這才叫做"政府"吧。
這麼多年了,竟然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認識這處25年前充滿企圖心的大商場,這處占地600多坪的八層樓商場就這樣隱身東海大學生活特區內。從1970年代末期出現的百戶東海別墅、兩千戶遠東國際城、台中工業區,到1980年代末期的千戶理想國,1955年現身的東海大學依然選擇以相思林與西側學生生活區隔絕,這樣的"大學城"意義何在? 這樣的大學城有何未來?
立足逢甲商圈55年,逢甲大學已經從一個百人校園變身兩萬名學生大學,穩居中部最大的大學。
學校旁邊的大鵬新村已經變身國宅社區,菜市場不見了,取而代之,文華路變身夜市街,充斥著韓貨與日貨。